贫困问题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6-29

西方国家的城市大都有法定的贫困线,当低于贫困线的城市贫民的比重超过一定比例后,就意味着城市陷入贫困状态。城市贫困在市区比郊区更严重。贫困问题具有顽固性。在西方,城市贫民被称为“低等阶层”,该阶层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多数贫民长期失业,需要救济,受歧视、不卫生的环境、缺乏教育使这个阶层无法改善贫穷状况,因而不能摆脱贫困地位。城市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的、技术上复杂的、高度分化的社会经济体系的产物。在这种复杂的社会中,报酬较高的工作要求过硬的技术,无技术或缺乏教育的人不易获得高报酬工作;技术需求和一般劳动力需求的波动使失业率和不充分就业率变化,这些社会经济条件产生了失业者、技术过时者、缺乏充分教育或熟练技术的贫民群体。偏见和歧视是城市贫困的另一个原因。贫民拮据的经济条件和不好的名声导致偏见和歧视。偏见和歧视使他们在教育和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城市贫困的第三个原因是规范。
     西方学者提出的“贫民文化”理论认为,贫民的价值标准、信仰模式及生活方式都与主流文化有重要区别,因为贫民往往在地域上集中,并形成共同的交往方式,享有共同的生活条件。这种“文化模式”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中产阶级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贫民很难同化于社会主流之中。虽然这个理论招致批评,但它揭示了一个事实:贫困问题与规范有关。由于贫民的规范与社会主流群体的规范不同,所以贫民常受到某些社会心理障碍的折磨,并在贫民生活方式中反映出来。

    更多精彩文章

    • 内城问题
    • 老年人问题
    • 就业问题
    • 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
    • 国外城市的住宅问题
    • 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
    •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
    •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性
    • 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
    • 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形式
    •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 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