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新北师版历史七年级下1-14课知识点归纳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7-06-26

第一课:隋的兴亡

一,隋的统一

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

(1)条件: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南方得到空前的开放,民族大交融

(2)标志:589年,隋灭陈朝,重新统一南北。

(3)意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

科举制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隋朝以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这种选官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

(1)隋文帝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

(2)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 。

(3)意义: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重要标准,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

二  贯通南北大运河

背景:隋统一全国后,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

概况:605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民工,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 。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1)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2)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大运河的作用

(1)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和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

(2)促进了沿海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

(3)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三:隋朝的灭亡

(1)隋朝灭亡:隋炀帝穷奢极欲,酷虐残暴,大兴土木,发动对外战争,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即位:626年继承皇位,627年改年号“贞观”。

原因: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

表现:

(1)纳谏: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魏征被唐太宗誉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2)选贤用能,知人善任

二, 贞观新政

措施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3)法律上: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科举制度

(1)科目:明经和进士

(2)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②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3)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4)“贞观之治”作用:为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课:盛唐社会气象

一,开元盛世

(1)武则天称帝,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措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贞观遗风”

(3)“贞观遗风”影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4)公元713年    李隆基登基,他就是唐玄宗,年号“开元”

措施:唐玄宗坚持改革,整肃吏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

疆域: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抵南海,北达蒙古高原

二,社会风尚

(1)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唐人将品茶视为美的享受。

(2)唐朝风气开放,妇女地位较高,可以在公开场合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娱乐活动。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1.背景:盛唐时期国运鼎盛,社会安定。

2.表现

(1)科举选官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2)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3)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4)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第四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一 “和同为一家”

(1)西北各部: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更加紧密。西北各部落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云南地区:794年云南地区南诏政权与唐朝会盟,表示“永无离贰”。

(3)吐蕃: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4)文成公主入藏,大大促进了吐蕃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二,玄奘西行

时间:贞观初年     目的:求取佛经精义

路线: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及中亚诸国,达到天竺

贡献: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三,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

隋唐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盛况空前。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国进行学习的使团。

2.鉴真东渡

(1)时间:唐玄宗时

(2)目的: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前五次失败,最后一次成功

(3)贡献: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五课  科技发明与唐诗

1.雕版印刷

(1)唐朝初年,受印章和拓印刻石的启发发明的。

(2)发展:唐末,雕版印刷业已比较发达,市场上出现了用作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

(3)成都和洛阳等地都是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4)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时间:868年

2.火药

(1)发明:与炼丹术有密切关系。

(2)记载:唐初孙思邈在《丹经》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3)应用: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做“火箭”,也叫做“飞火”

3.唐诗

(1)概况: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2)唐朝诗歌特点:①题材丰富②数量众多③艺术成就高④作者广泛

(3)代表:李白的诗歌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诗仙”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4)唐诗繁盛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放,对外交往频繁。

第六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

(1)背景:唐朝节度使成为集政治,经济,军事权利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统治后期志得意满,日渐腐化。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政治腐败黑暗。

(2)时间跨度:755年--763年(八年之乱)                                               

(3)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4)安史之乱影响: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从此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

(1)背景:在安史之乱猛烈冲击下,唐朝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形成藩镇林立割据分裂的局面。

(2)影响:严重削弱唐朝国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二,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朝中宦官专权,腐朽贪婪,地方藩镇割据,对百姓残酷镇压,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2)过程:

1.爆发:875年,黄巢在山东起义,建国号“大齐”,884年7月,黄巢兵败自杀,农民起义最终失败。

2.影响:沉重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腐朽统治。

三,五代十国

(1)五代:907年朱温废唐自立,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中原地区相继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史称五代。

(2)十国:南方分别存在着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九个政权,加上山西的北汉,合称十国。

(3)实质: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4)影响: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第七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一,宋朝的建立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979年,除华北幽云地区及周边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外,中原广大地区和南方重归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1.背景:唐末以来频繁改朝换代和地方割据混战。

2.措施

(1)控制军权。①削弱大将的兵权,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师”。②禁军定期换防③将各地士兵精锐选入中央禁军,以强干弱枝,拱卫京师。

(2)强化君权。将相权分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个平行机构,在地方各州设通判以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集中财权。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在地方开支,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3.影响

(1)积极:有利于维护统一和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消极:带来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开支庞大,军队战斗力低下等弊端,导致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三,重文轻武的国策

1.目标:为了改变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

2.措施:北宋开启了“偃武兴文”的风尚,专派文官担任知州,管理地方。设通判以监督知州,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增加录取名额,科举入仕成为宋代官员的主要途径。

3.影响:宋代仕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形成较为平和,宽缓,理性的政治氛围,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主要的作用。

         第八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一.辽宋“澶渊之盟”

1.契丹(辽)政权的建立

(1)时间:916年(2)建立民族:契丹族(3)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4)都城:上京(5)国号:辽

2.宋辽之间的和战:

(1)北宋北伐:为了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2)契丹南侵: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到达澶州,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督战,辽军进攻受挫。1005年,辽宋订立合议,史称“澶渊之盟”

(3)澶渊之盟

内容:1.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2.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影响:宋辽之间订立合议,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二 .宋夏和战

1.西夏政权的建立

(1)时间:1038年

(2)建立民族:党项族

(3)建立者:元昊

(4)都城:兴庆   

2.宋夏之间的和战

(1)背景:西夏建立后多次发动对北宋的进攻,战争损害对双方的利益,西夏求和。

(2)过程: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

(3)内容: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赐“,重开边境地区的贸易市场。

(4)意义: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三.碰撞中的交融

1.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奖励垦荒,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交融。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制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并已应用活字印刷术。冶铁掌握了先进的竖式风向鼓风技术。

2.少数民族食品及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中原汉人一改席地而坐的旧习,流行

3.北方民族的高起高坐椅凳。席地“跪坐”时代形成的传统利益,也随之受到冲击。

             第九课 宋金南北对峙

一.靖康之变

1.女真族的崛起和金政权的建立

(1)时间:1115年

(2)建立民族:女真族

(3)建立者:完颜阿骨打

(4)都城:会宁

2.1125年,辽天诈帝做了金军的俘虏,辽灭亡。

3.金灭北宋:金灭辽之后,又发动了对北宋的掠夺战争。1126年攻破北宋都城汴京(原东京,攻破之后改名汴京)。1127年,宋微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二.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

(1)时间:1127年

(2)建立者:赵构

2.岳飞抗金

(1)1140年,岳飞带领宋军在郾城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又被称为郾城大捷。岳飞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

(2)意义:有效遏制了金兵南下,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 利益。

3.宋金和议

(1)时间: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

(2)内容:①南宋对金称臣②向金送交“岁贡”③两国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

(3)影响: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三.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1.目的: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统辖管理。

   内容:(1)1153年,迁都燕京。

(2)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3)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4)鼓励女真族与汉族通婚。

第十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1.“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两宋时期,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1)农业:出现了新式农业生产工具秧马。影响: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推动了农田水利迅速发展。

原产于越南的优良水稻----占城稻大面积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2)手工业:宋代时,煤,又称为石炭,开产量居世界第一。使用水排风箱鼓风,大大提高制造业的水平。铁,铜等金属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陶瓷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3)商业与海外贸易

原因:集市和城镇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海外贸易:(1)政策: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2)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

           第11课  城市风貌与社会生活     

一,士农工商

1.各阶层状况

(1)统治阶层包括皇室,官僚,地主 。 

(2)中上层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

(3)自耕农,半自耕农,手工业者的身份有所提高。

2.社会主体

(1)士人:士人多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享有较高社会地位。

(2)农民: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其他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农。

(3)工匠:作坊主按照契约支付给工匠工钱,工匠身份相对自由。

(4)商人:向政府交纳商税,他们经济活动对城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二.城市发展

(1) 北宋都城汴京为世界第一大城市,包括南宋都城临安和另一个城市建康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2) 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户,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

瓦舍:

(1)含义: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

(2)影响: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3)宋代城市风行蹴(cu)鞠(ju)游戏。

三.乡村生活

(1)物质生活: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生活。

(2)文化生活:在宋代,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和改善。

(3)传统节日:最受百姓重视的节日有元旦,寒食,冬至(宋代元旦和现在的新年是一样的,都是农历正月初一。和现在的元旦(公历新年)不一个概念。)

第12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

一.蒙古族的崛起

1.背景:蒙古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1)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军政合一的蒙古政权,命人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为什么被称为一代天骄?①完成蒙古统一大业②建立蒙古政权③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二,元的统一与忽必烈改制

1.元的建立和统一

(1)1260年,忽必烈(元世祖)继位

(2)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

(3)1276年,元灭南宋

(4)1279年,元统一全国

2.忽必烈改制

(1)目的:推行以采用汉法为重要内容的改革,加强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2)内容:

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经济上:推行重农政策,把牧场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设立专管农业机构“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忽必烈改革影响: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国家统一措施

(1)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 ,管理全国的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首次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2)元朝还在福建晋江县所属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现在台湾)

(3)对云南行省以及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发。

(4)农业生产和以棉纺织,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5)交通便捷,商贸活动频繁,大都,杭州(南宋都城:临安),泉州(南宋最大的港口)的繁华超越了前代。

(6)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空前拓展,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重大发明

一.活字印刷

1.发明: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优点:①保存方便②节省了雕版费用③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3.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4.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欧洲。

5.意义: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近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的应用

(1)发明:战国时期,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

(2)宋代,人们制成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3)外传:南宋时期,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意义:为新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2.火药的应用

(1)火药发明:唐朝

(2)火药用于军事:唐朝末年

(3)发展:宋代改进后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

(4)外传: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5)意义: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三.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

评价:郭守敬是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

成就:在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

四.棉纺织技术革新

人物:元代黄道婆向海南黎族人学习。

黄道婆的功绩:在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上作出重大的技术革新,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

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棉纺织改革家。

影响:

(1)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成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2)棉纺织业蓬勃发展,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3)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一.意境悠远的宋词

1.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2.代表人物

(1)苏轼:北宋,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他的词豪迈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柳永:北宋,柳词委婉含蓄,擅用俚词俗语,婉约派词人,深受民众喜爱。

(3)辛弃疾:南宋词人。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壮,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1.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2.定义: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艺术。

3.兴起: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元杂剧得到空前发展。

4.地位:奠定了中国戏曲由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标志着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5.代表: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6.散曲:起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形式简单,坦率真挚,为市民所喜爱。

    更多精彩文章

    • 初中历史课学什么内容
    •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初中历史大全:历史纪年表+课本重点
    • 初中历史学习的四步法
    •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 九年级下册历史各课教案
    • 初中历史大全:历史纪年表 课本重点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 2017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中共重要会议
    •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
    • 中学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学习法
    • 初级历史学习法:学习方法与技巧
    • 高考历史开卷考试的真正意义
    •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高效记忆法大全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