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上985、211,高考语文要考多少分才能不拖后腿?

来源:高考辅导发布时间:2018-11-20

随着高考改革,语文出题在广度、难度上都有明显提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上会越来越大,变得更易拉开学生档次。

 

这话被提过很多次,但很多学生依然觉得:语文没什么问题,也拉不开多少分,平时看看书,多积累,成绩就能上得去。

 

事实真的如此么? 

今天分享一位考入浙大学生的高考经历,他是如何因为语文成绩差点要复读,又如何在短短时间内,从73考到132的。

01

学好了数理化,语文却被落下...

要上985、211,语文至少115分才不会拉后腿。这我之前就听过,但从没放在心上过,一直都有这样的念头:

 

语文就那样,区别不大,那些辛辛苦苦努力很久的,也顶多比别人高个10分,根本拉不开差距,重要的还是要看数理化跟英语!

 

人对自己的理所当然要付出代价,升入高三的第一场考试便让我彻底傻了眼,那次大家考得都不错,班级语文平均分96,而我只有73,写脱题的作文也被老师当作反面教材在课堂上讲。

 

有了比较才能看到差距,那次的考试,无异于打醒我的一巴掌,试题并不算难,而差距竟这样大:

 

挑病句的选择我挑不出,文言文的翻译做不对,阅读理解几乎写满行也只得一半分,拿大头的作文更是折磨,硬着头皮在凑字数。

 

心心念念想考个985,这样的语文成绩直接能把我拖垮,曾狂妄地认为语文学不学没所谓,现在看来就是个笑话。

 

只剩一年的时间了,语文到底该怎么办,我无比懊悔,多希望有人能站出来为我指条明路。

 

02

这些方法,绝对可以拯救你的语文!

偶然间,得到了这样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我从语文的低份噩梦中拯救了出来,今天就分享给需要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分数。

 

一、语文基础题(天津考生可以看,其他省份考生无此类考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题)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如何快 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 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

阅读方法:

—— 阅读 ——

有考生认为,做选择题只是“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其实,把握了“读”,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这里的“读”包括两点:
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 方法 ——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1.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2013·安徽卷第1题D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比对:“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概念”,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示例:(2012·安徽卷第1题C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

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示例a:(2013·安徽卷第1题A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比对: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程度显然是不同的。

示例b:(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比对: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边练边悟】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①选项:(2013·安徽卷第2题D项)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原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

【比对结果】  (×)

理由:原句是说“并无很大区别”,选项中成了“有本质差别”。

②选项:(2013·湖北卷第8题B项)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关系。

原句: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比对结果: (×)

理由:原句中的“个别”“并不是”等词语在选项中被偷换成了“普遍”“是”,造成了语意错误。#国教#育出#版网]

③选项:(2012·山东卷第6题A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结果: (×)

理由: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2.比对关系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示例①  (2012·天津卷第6题D项)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原句: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比对:原句是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示例② (2012·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原句中用的是“不管……”,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边练边悟】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①选项 (2013·四川卷第7题B项)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强加因果,“标新立异”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吴门画派也没有取得“最高成就”。

②选项 (2012·北京卷第14题A项)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原句: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根据原句,选项中“如果……则……”的假设推导关系不存在。

③选项 (2012·浙江卷第9题D项)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原句: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选项中“只有……才能……”的条件关系完全不合原意。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示例① (2012·辽宁卷第3题D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原句: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比对: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说保护环境首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

示例② (2011·天津卷第8题C项)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原句: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

比对:该项推断与原句中的第二句说法矛盾。

【边练边悟】

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①选项 (2012·湖南卷第14题B项)生态建筑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原句: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选项说法太绝对,既不合文意,也不合常识。

②选项 (2012·四川卷第7题D项)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推断不合事理,属臆想。

审题答题:

1.审题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2.答题

答题步骤有三:读、找、比。

①读。通读全文,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

②找。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

③比(对)。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

【边练边悟】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意思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①选项:(2013·天津卷第7题B项)“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原句: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都”说法绝对。原句说“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自我实现”。选项中说的“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是有条件(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的,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能获得。

②选项: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高知名度,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文化本身成了产业,因此下海经商的文人中有些被称为“儒商”。

原句:改革开放后,许多文人下海经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以“儒商”的雅号。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般泾渭分明了。再接下来,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虽然文化本身不能赚钱,可是当地的文化资源,却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提供机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强加因果。

③选项: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富有巨大的张力,使得这首诗时间跨度长,跳跃性大。

原句: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只有21个字,却既写出了一个农民的一生,又写出了农民的世世代代。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颠倒因果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

(一)理解与赏析题

1.理解重要语句含意

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首先需要把握词语的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等),如果是代词,要理解其在文中的指代义(即指代的内容),如果运用了修辞,要把握其在文中的修辞义。其次,还要分析其作用、表达效果。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一般是先找到句中含义丰富的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解释,然后概括句中作者的感情。

2.赏析文中的形象(人物、景物)

这种题考查涉及两方面内容:开头段落的基本作用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开头段落如果是叙述或议论一般有点题、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如果是景物描写,一般有点明季节(时间)、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作用。理解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要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环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与人物、情节、主旨等的关系。

3.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在赏析题中,常常会考查到某个要素的作用(效果),甚至可以说作用类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最常见的题型,考查角度涉及标题、开头、结尾、过渡语段、人物、景物、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在备考时,务必对文本各个要素的常见作用了然于胸。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对内容的分析应由表及里。

(二)分析与概括题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1)要抓住文体特征,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思路;(2)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3)注意文章常用的结构方式;(4)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5)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6)注意语句间组合关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

2.概括文意,理解主旨

这种题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答题时在文中找到有关“绝顶”的内容,然后分析概括。概括文意题,关键是把握各个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人物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三)探究题

1.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它就可以对全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因为文章其他内容都是要为主旨服务的,把文章的主旨找到了,理解了,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多半了。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主旨呢?

(1)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主旨;(2)从文章的首位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主旨;(3)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4)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主旨;(5)运用层次顺序分析法和关键词归纳法。

2.从哪些角度探究  

不管散文、小说,基本要素不外乎人物、景物(环境)、情节结构、艺术表现(包括语言)、主旨、标题,而且这些要素都是紧密相连、互相作用的。所以,不管题目要求探究哪个方面,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切入思考。

3.是否延伸到文本外   

有些探究题只要求对文本展开探讨,有些探究题则要求联系现实来谈,必须看清题干要求。同时,要明白探究题的开放性准确来说指的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脱离文本和题干中限制性的内容指向,天马行空地随意阐发。即使是要求延伸到文本之外的题目,也要在深入领会文本的基础上,合理延伸(与文本相关联)。

4.表达自己的观点

要根据自己的论据(现成材料,包括文本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来确定观点,观点表达要严谨,要合情合理,不能为求新求创意而哗众取宠。反过来,确立了观点,就要围绕观点组织材料。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

2014-2018年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相对稳定,2017年开始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8年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变化比较明显:不再设置多选题,摒除争议话题;简答题分值由原来的4分变为6分,加大对文本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考查。根据近两年的考查形式,不难推断在接下来的高考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仍然会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重在与当下热点及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一)近五年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

(二)满分攻略 

一、会读更要“慧”读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怎么读才是正确的呢?

1、查看标题

有的标题是提示文本的线索,

有的标题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有的标题说出了事件的内容,

有的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查看标题很关键,它可以让我们快速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

2、通读材料

材料是承载文本观点的重要载体,通读时不仅要关注文字材料中的观点,也要注意图表材料的内容,整体了解文意,勾画出和主题相关的信息。

3、提取信息

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隐含信息分辨较为困难,要善于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

4、读懂图表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形式,阅读图表必须注意的事项有:

①表头。表头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

②分类、图例。如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在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横轴的分类情况,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③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 

 

二、“慧”选更要选对

1、仔细审题,明确任务。明确题目的要求锁定答题区间。

2、寻找信息,抓关键语句。注重选项和原文的理解。

3、结合材料,比较分析。注意材料间的联系,要有整体意识。

4、提取整合,综合概括。比较、归纳、综合。

 

三、“慧”答更要答到点儿上

1、注重文本

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清。命题者的命题依据源于文章,所以我们答题也是依据文章,注重文本关键信息的筛选及整合。

2、知悉问题

很多学生简答题丢分是因为答不全或者答非所问,所以申清题干信息尤为关键,一定要明确题干问的究竟是什么。

3、合理分配得分点

简答题的一个答案有多个得分点是与分值匹配紧密联系的。近年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客观题分值是4分或6分,4分分值根据问题一般会答四点,比较类型的题目答两点,6分分值匹配是三点,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按分解答。

4、提取关键词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考生要学会从文中寻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炼出答案,切忌大篇幅抄写原文。

 

 

五、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题)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答题技巧: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点击这里查看文言实词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点击这里查看文言虚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没有哪一位阅卷人会在空白处打对号的。所以那些杠杠框框该填的必须填上,不论自己答对还是答错。

 

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

 

六、古代诗歌鉴赏(古诗文阅读题)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02年“折柳”,2003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七、名句默写题

名句名篇默写:看清四选三,还是三选二,还是全做,记得牢,拿得准,写得对


 

答题技巧:

按规定默写,要求写几句就写几句。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写几个字,暂时放过,后面记起来了再默写。

 

注意: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象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严禁空白!

 

八、语言文字运用题(根据自己省份考察题型掌握)

考察同学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快速掌握形似字的技巧

 

区别形似字的读音关键在于注意词语书写上的细微差别,千万不可“一瞥而过”,另外要结合注音的字所在的具体词语的语境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比如 “缜密、滇池、嗔怒、精卫填海、谨小慎微”这五个词语中的“缜、滇、嗔、填、慎”,从词形上看区别不是很大,但是读音差别不小,分别读作“zhěn、 diān、chēn、tián、shèn”。在复习课本相关知识或解读高考试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对一些形似字进行联想积累,〖JP+2〗举一反三,可以采用整体比较的记忆方法,也可以自己结合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辩证记忆。

 

音同异义字形题的解题技巧

 

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如“一筹莫展”中的“筹” 意思为“计策、办法”,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若不知其义,就很容易将“筹”写成“愁”。

 

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如“惩前毖后”的“毖”,它是“必”字旁,表示“谨慎、小心”,就不能写成以“死”字为形旁的“毙”。

 

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

 

探源法巧解字形题


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来源,如来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故事。不了解出处及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就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写。所以要识记词语的字形,最好能结合其最初的来源,这样有利于准确、牢固地记忆其形态。比如成语“曲突徙薪”出自《汉书·霍光传》:“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辨析近义实词的方法


1.正确掌握词义。近义词大多具有相同的语素及相异的语素,通过辨析一组词语的相异语素可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

 

2.分清词义的侧重点。一组词语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浅。在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分清词义的侧重点,结合语境准确选择。

 

3.注意词语的习惯搭配。要清楚词与词的习惯搭配,不能任意改变。

 

4.结合语境。正确使用实词,就要分析语言情境,要综合考虑句中包括的各种情境因素,做到“词不离句”。在每一道题中都应考虑这个因素,绝不能忽视。

 

5.把词语代入句子中。通过默读,利用语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句意是否明确。在每一道近义词辨析题中都可用这种方法。

 

6.运用排除的方法。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可将最容易辨析的选项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辨析虚词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固定搭配。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 又”等。2.语法特征。词性决定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如介词要修饰限制名词、代词等,副词要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等。3.词语意思。分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介词、副词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两种虚词,判断这两种词使用是否恰当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从介词的语法特性看,介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如果不能判定一个词语是否是介词,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后面加名词。如“把”、“给”,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一个名词,如“人”,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是介词。〖JP3〗同样,判断一个词语是否是副词,可以在它的后面加动词或形容词,如“已经”“甚至”,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动词“笑”,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都是副词。

 

修改病句的口诀


病句修改有诀窍,方法步骤要记牢。基本成分先找到,主谓宾语是否少。成分不缺看搭配,主谓动宾可搭好。搭配恰当读句子,重复之处不能要。词序不当须重排,用词不妥应换掉。再看逻辑乱不乱,自相矛盾不可靠。感情色彩别弄反,事情次序勿颠倒。对症下药仔细改,切莫信手胡乱搞。

 

扩展语句的解题技巧


1.看清要求,弄清语体。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需要扩写的语段是什么语体,弄清其究竟是记叙性的、描写性的、说明性的,还是议论性的。

 

2.辨明情境。准确识别题目中提供的具体情境及其所体现的具体氛围,扩写的语句要符合题目规定的情境。

 

3.明确重点。准确把握题目中要求扩写的重点,不能偏离,更不能转移。

 

4.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扩写的灵魂。要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情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将情境表现得具体而生动。

 

5.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在扩写的时候,除了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之外,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不但能使语段内容丰富,而且能使扩展后的语段形象、生动。

 

九、作文题 

高分作文拟标题套路,抓住阅卷老师眼球必备!(附200个值得套用的标题)

可能还是考"给材料的话题作文",强调开放与限制并存。

①作文应该是关注“人生、社会、发展”。可能考的话题有如下一些: “面对挑战”“竞争与合作” “沟通” 。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与环境”“精神家园的保护”“文化的破坏” 。呼唤人才--人才的“要求、定位、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人才要会交际—“沟通”。

 

② 看清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不要自拟标题)还是话题作文


③ 展开联想:由课内到课外,首先打开思路,为了使文章达到800字的基本要求,做到内容充实,需要充分而恰当地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正面写到反面,由自己写到别人,由古代写到现代,由中国写到外国,由动物写到植物,由自然界写到人类社会,由学习写到生活,由社会活动写到思想认识,由文学写到艺术,由体育写到军事,由凡人写到伟人……但无论何种联想,都必须注意回到话题中去,扣住话题以免中途“跑题”。

材料运用: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为了做到材料新鲜,建议多使用近几年出现的新人新事。如十大感动人物、社会新活材料,社会方面的吸毒、腐败、治安改革等问题,科技人员方面的盖茨、袁隆平,自然环境方面的沙尘暴,高科技方面的基因技术、数码技术,经济界的人物,尤其是 要结合政治老师列举的典型事例。对一些过于“新鲜”、评卷老师可能不知道的,要适当地交代人物的身份和影响、事件的时间、地点等大体情况,以免给人捏造之感。

 

④谋篇要出彩:开头末句一定要提出 论点(起)——二段(承)承上启下用几个问句——三到5段(转)用几个小分论点加例子加分析——6到7段(结)。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⑤文体要固定: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要写什么象什么。一般要求写议论文。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不喊口号,情真意切。写议论文要注意事例贴切、事理的分析、引用后的引申,做到首尾呼应。

少写,最好不写深奥的科幻小说,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

 

⑥题目要出新:名言为题,比喻为题,设问句为题,数字为题等。

 

⑦内容要限制: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如乱说教育的不是等),少政 治术语,不要单纯发牢骚。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话。

⑧语言要优美: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引用贴切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严禁文白夹杂;不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不使用别人看不懂的词汇;

 

⑨细节要生动:一定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

⑩小处要留心:题目不要忘记写(3分);字数要达到(10字1分)写满作文纸;字迹要工整(3个错别字1分);卷面要整洁(可扣3分),不写出格字,不写连笔字,标点规范。

常用增加文采句式提示: 

1、对称句:两两相对,相同或相反,不一定字数相同(如白天-黑夜、山上-山下、春天-秋天……)

2、假设句:通过对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其用假设复句构成,所以称为“假设句”。

3、“名言+阐释+例证”句式

4、排比短句: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等

 

加油吧!

 

    更多精彩文章

    • 高考语文:常考课本重点实词就这些,再不看就丢分了!
    • 高考语文:高频常考必背篇目(情景默写题)
    • 【高中语文】 2019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合集
    • 高考语文:情景式背诵默写重点句都标出来了,赶快背吧!
    •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知识点汇总
    • 2019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汇编丨有广度,有深度,必收藏!
    • 高考语文各大模块答题技巧,真的没有更全了!
    • 高中语文篇:高考语文提分秘籍,日常积累高频对象误用类成语(四)
    • 高考语文丨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
    •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模板已备好,看懂120+不是梦
    • 高中三年你必须掌握的文言实词汇总!赶紧背起来!
    • 方法指导:语文课前预习的三种方法
    • 思想是掌握知识的核心环节
    • 语文如何利用答题套路考到130+?来看答案!
    • 备考指导:高考语文复习的记忆方法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