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想着获诺贝尔奖是不会成功的

来源:学习乐园发布时间:2013-02-26

 【上海新闻中心记者唐湛嫣电】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日前首次访华,瑞典皇家科学院士Borje Johansson向中国的科学家进言指,做研究时不要有功利性,天天想着获诺贝尔奖是不会成功的,惟有真正热衷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才能享受到科学的快乐。他还相信,以当前中国科学发展的态势,预计中国人在20至25年内便可问鼎诺贝尔奖。  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Anders Flodstrom)率领来自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等领域的3位诺贝尔奖评委到访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希望让更多中国民众了解诺贝尔奖及科学家作出的贡献。  有评审委员表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他们的研究成果具实践意义,并具有改变世界的意义。他们可以为1项研究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不少获奖者往往是1项学科的开山始祖或「最后终结者」。  身兼诺贝尔物理奖评选委员会委员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的Sven Lidin认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十分重要,而金钱、设备只是帮助达成目的的学术条件,能做出科研成果才是最终目的。 2、为什么中国人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难道说中国笨吗?

声音1:

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不知大家同意否。“知识不等于科学”。一个人可能学会了很多知识,但他可能一点儿都不懂科学。我劝大家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如果想清楚了,很多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同理,技术也不等于科学。再高的技术也可以师传徒受,而科学则不行

声音2:

是呀!中国人就这样眼高手低.知识渊博、动手能力低。教育该改革了,不过现在的中国教育是不知道怎么改了!

声音3:

荣膺“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李政道 物理学家,生于1926年,苏州人。194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57年他因和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论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和爱因斯坦奖。1994年6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杨振宁 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9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赴美深造,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他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宁称可能不守恒的理论,首先被物理学家吴健雄(江苏太仓人,美国物理学会会长)的实验证实,1957年因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现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丁肇中 物理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回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和数学,获博士学位。1974年发现了一个质量约质子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取命J粒子。由于这一突出贡献,他在1976年与里希特共享诺贝尔物理奖。

李远哲 1936年11月生于台湾省新竹,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得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朱棣文 1948年2月生于美国,祖籍江苏太仓。1970年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1976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今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原子物理、激光科学方面的研究,获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崔琦 1939年出生于河南,1952年入香港培正中学,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 年预备班,1958年移民美国伊利诺州,进入奥古斯塔那学院读大学,1967年取得芝 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1968年在新墨西哥为默里市贝尔研究所从事电子学研究工作,1982年任教普林斯顿大学。他与另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电子会在强力磁场及极低温度下一起反应,然后产生能够带电荷的新“准粒子”,形成“量子流体”(Quantum Fluid) 因而同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声音4:

更多精彩文章

  • 父母怎样巧向孩子说心语
  • 专家强调: 必须让考生吃早餐
  • 浅议家庭教育的优化与拓展
  • 父母教子方法应遵循的六大要素
  • 分心不是孩子的错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