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位母亲“教子”引发的教育思考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3-05-20

现在的家长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希望,特别舍得在子女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但多数家长对孩子多是逆来顺受,要求不是很严格,态度多也缺少严厉。这次在“十一”长假中却见到了两位对女儿要求严格的母亲。

一次是在送女儿学舞蹈时,一位母亲因为女儿在学习过程中忍不住吃了几口还没来得及吃完的竹筒粽子,便把女儿从班里揪了出来,厉声地训斥说女儿是如此的不听话,明明说好了在休息时再吃,而孩子偏要在学习的时候吃。那边在责骂,这边手脚便跟着一起上手了。孩子个子较低,就是个四周岁左右的样子。在母亲的责骂与拳脚中,苦苦地哀求,你别打我了。可母亲的火气丝毫不减,非要女儿承认错误不可。孩子的喊声惊动了正在上课的老师,出来劝说后,勉强将孩子送进了教室,然而孩子哪里还有学习的兴趣,不断地抽噎着,老师也无奈,只好让家长把孩子带走了。

我的性格脾气类同于这位母亲,可以说在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要求比较严格,语气也往往比较严厉,因此也经常惹起妻子的不满,常常弄得全家气氛紧张,剑拔弩张。我的理由是,要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说:“不”。因为孩子和家长平常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如果溺来顺受,往往在孩子面前树立不起威严。必要的体罚对孩子认识并更正自己的错误绝对有效,也容易起到令行禁止的功效。

美国哲学博士,家庭教育与中小学教育问题专家詹姆斯·多伯森认为:当孩子具有反抗性挑战行为即明知故犯,蛮不讲理,公然对抗,不服管教的行为时,就该挨打。多伯森博士通过举例给予了解释:如孩子明明干错了事,却拒不承认;父母让他干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他硬顶着不干,父母明明白白告诉他不许干什么,他偏要超越疆界,搞一些破坏性的恶作剧;公然辱骂,嘲弄父母等。当孩子具有反抗性挑战行为时,父母打他是应该的。它有利于维护父母权威,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道德判断水平和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那么,是不是说,只要孩子一有反抗性挑战行为就该打呢?不是的。当孩子的反抗性挑战行为是无意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因无意的,就不是明知故犯,不具有示威和挑衅的性质。若这时打他就是冤枉他,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严重的还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和仇恨。最可怕的是,孩子出于自卫和求得心理平衡,变得狠毒、刻薄和具有攻击性。而这决不是父母打孩子的初衷。

为什么当教师的却不能打学生呢?这可能是许多老师朋友要问到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法律不允许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遵纪守法这是根本。其次,家长打孩子的背后,更多是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真正的父爱和母爱,用爱可以弥补体罚所带来的隔阂。而教师的“爱”往往不是真正出自内心的无私的爱,多带有相当的功利色彩,如果师生之间造成隔阂不但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往往还会使双方形成对立情绪,不利于教育和转化学生。当然家长打孩子也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当孩子的自尊心已经很强时,那就千万不能再打孩子了,那样容易对孩子形成伤害。

还有一位是在轮滑时见到的,一对夫妇带孩子去教堂广场玩轮滑,也是一个女孩,四岁左右的样子,个子也不是很高。看样子是家长刚为孩子买了轮滑鞋,第一次带孩子来玩这种技术性较强的运动。母亲先是给孩子穿好了轮滑鞋,戴好了护具,然后就在一旁不断地催促孩子:“滑呀,赶快滑!”而孩子似乎内心里害怕这种站立不稳的感觉,怎么也不能移动自己的脚步。孩子的举动看来令母亲十分的失望,在多次催促无效后,显然是生气了,将孩子拽到座椅上,强行扒掉了孩子的鞋子和护具,嘴里生气地嘟哝着:“让你滑,你站着不动,这么贵的鞋都白给你买了,不滑就回家吧!”说完便扭头气哼哼地走了。旁边的父亲看着妻子这架势,什么也不说,只好抱起泪眼婆娑的孩子跟着一起走了。

我在没学习轮滑时也觉得比较简单,认为只要穿上了鞋子,就像在平地上走一样了。其实不然,当一个从未学习过轮滑的人如果穿上鞋子能保持站立的姿势的话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学习轮滑要经历直立站立——双脚重心替换——滑行前进这样一系列的过程。而且如果前两个阶段掌握的比较扎实的话,就会自然而然的过度到第三阶段。凡事都有方法可循,特别是学习一种技能,一定要做到小步调。如果用行话来说,这位母亲没当过教师,不懂得分阶段、小步骤、强基础的教育规律,自然也就不会教育好孩子了!

更多精彩文章

  • 母亲教子 少言是金
  • 家长必读的九本书
  • 给儿童富于人性的爱和尊重
  • 孩子的成绩你读懂了吗?
  • 孩子,爸爸想对你说
  • 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