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自学习发布时间:2012-09-20

体验皮肤的温度觉

问题: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实施方案:

材料:3个烧杯、适量的温度不同(冷、温、热)的水。

方法:

①用3个烧杯分别装上冷水、温水、热水;

②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3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取出;

③再将手指同时浸入温水中,分别体会感觉。

 冷水
 热水
 温水
 
右手感觉
  热
 冷
 
左手感觉
 冷
  热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热;

(3)3分钟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热;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系统的组成。
2.能说出的各结构名称及作用。
3.说明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4.知道的生长的基础知识和体育锻炼对的影响,以及折急救的知识。

能力目标
1.明确观察目的,有序地观察长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能力。
2.通过鉴定的成分实验,及对实验观察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的结构及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设计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自觉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
4.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体系

(二)教材分析:

  关于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成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鉴定的成分;的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实物(长),及实验(鉴定的成分)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建议:

的结构可以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教学方式进行,在让学生观察长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人体长所在的位置,它应该承担什么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人体长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是中空的管状结构还是实心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当学生认识统一时,再让学生做实验观察长的结构。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建立人体长是一个中空的结构的概念。然后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时,教师可围绕长的功能逐渐展开让学生认识长的各部分结构(膜、质、髓)。为了使观察目的性、针对性强,教师应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及思考问题,最好设计观察表格让学生记录。观察后及时对学生检查反馈。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长适于运动的结构特点。另外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讲膜的功能,可以联系折后的愈合是依靠膜的作用。又如用自行车架的空心钢管作比喻,来说明长的管状结构既坚固又轻便,适于运动的特点。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做到观察实物或标本与挂图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鉴定成分的实验,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教学过程 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教师取一根长,用力折,很难折断,敲打几下,不容易破碎。再取一根鱼肋,用手轻轻弯弯,看着弯曲的程度。指出有一定的硬度和弹住。这时提出: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出造成的两种特性的原因是具有的两类化学成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得出结论: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方面。指出的物理特性是由的成分决定的。

   为做好鉴定成分的实验,煅烧的可以选用块状薄片,脱钙的可以选用细长的鱼肋。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的脱钙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最好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完后。可以先观察教师预先做好的那份结果,课后再观察自己所做的结果。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以防灼伤等。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的结构

板书:第三章  运动

从屈肘动作可看出,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关节是支点,骼肌是动力。我们先研究。

板书:第一节 

提问:有关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你见过的是什么样的?(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观察各种形态的:长——股,短——跗,扁——肋、肩胛,不规则——椎 )

引入:很坚固,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运动功能相适应呢?下面我们以长为例,研究的结构。

板书:一、的结构(以长为例)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请根据人体长所在的位置,想一想它应该承担什么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人体长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是中空的管状结构还是实心的结构?当学生讨论分析,取得统一认识——人体长是一个中空的结实的结构后,然后提供材料让学生做实验:观察长的结构。学生观察时,教师先从形态上说明长的干、端,然后指导学生从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长的各部分结构(膜、质、髓)。每一步观察教师应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及思考什么?并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在下面的表格中。

观察长部位

形态结构特点

作用

名称

的表面   

干管壁及的两端   

管腔   

,让学生用解剖刀从的表面分离出一层膜,注意它的颜色、坚韧程度及与质联系的结构。这些结构是什么?想一想:此膜有什么作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膜在表面,白色坚韧,内有血管、神经与质相连。起保护、营养的作用。
教师讲述膜中各种结构,尤其是成细胞及作用, 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让学生解释:折后为什么会愈合?为什么说寒风刺?为什么会出血?

(3)观察管腔中央的髓时:要求学生比较管腔中央的髓与松质空隙的髓的颜色差异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髓腔中的髓:成年人黄白色 —— 黄髓 松质空隙中:充满红色髓 ——红髓

教师讲述两种髓的位置、作用及转变等。

幼年:松质、髓腔内都是红髓,造血;成年时,髓腔中的红髓变成黄髓,就失去造血功能,但松质内的始终存在红色髓,但当身体失血过多,黄髓又转变成红髓,恢复造血功能。
然后让学生去掉一段黄髓,看髓腔,验证长的管状结构。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板书(见下表)以及长适于运动的结构特点。

长的管状结构既坚固又轻便,可用自行车架的空心钢管作比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时,要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组织”的知识,让学生说明:一块是一个器官。

教师进一步问:我们观察的是长的结构,其他的结构与长有哪些异同呢?教师扼要指出;都有膜、质,扁没有髓。

复习总结(略)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 

第二课时  的成分

复习长的结构及结构特点:
新课的引入可从观察用力折和敲打的现象分析开始。教师取一根长,先用力折,再敲打几下,学生观察容不容易折断和敲碎?再取一根肋,用手轻轻弯,观察弯曲的程度。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压鱼肋的两端,体验有什么感觉?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得出:既坚硬又有一定的弹性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特性?里有哪些物质使它具有这样的特性?

板书:二、的成分

板书:[问题] 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提问:使坚硬的物质可能是什么?具有柔性的物质可能是什么?
板书:[假设]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

板书:[设计并完成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提示:先把中的无机物去除,剩下有机物,观察的特性,再将的有机物去除,剩下无机物,观察的特性。
原理:无机物——不能燃烧,溶于酸            有机物—— 能燃烧,不溶于酸。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实验步骤:
提示:实验类型——对比实验法。
提问学生至少需要几根?什么与什么的对比?哪是实验组,哪是对照组?
反馈:至少需要三根,  煅烧与正常的对比, 脱钙与正常的对比 ,煅烧与脱钙均是实验组,正常是对照组。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与用具:培养皿(装15%的稀盐酸,盖上盖)、筷子、酒精灯、镊子、                                鱼肋(每组三根)清水(装烧杯里)。

指导学生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两人一组)
1.取三根鱼肋,把第一根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浸泡15分钟,然后用筷子取出,用清水冲洗。
2.第二根用镊子夹牢,至于酒精灯的火焰上烧至灰白色,冷却。
3.第三根作对照。

观察内容:
       1.煅烧时的颜色有何变化?
       2. 放在盐酸中时有什么现象产生?
       3.煅烧的用镊子敲一敲怎样?与对照的作对比。
       4.酸泡过的用手摸一摸质地与对照的有何不同?试一试能否打结?

教师出示下面表格让学生边观察实验现边填写:

         处理

现象

稀盐酸浸泡

火焰煅烧

的硬度

的弹性

的硬度

的弹性

实验组

    

对照组

    

思考:
1.用盐酸浸泡鱼肋的目的是什么?
2.用火焰煅烧鱼肋的目的是什么?
3.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实验完毕,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的物理特性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

1.为什么儿童少年时期要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势?
2.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成分的含量

[问题] 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各占多少?

[假设]
如果成年动物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那么,取大鱼的煅烧后,的重量将减少1/3,将大鱼的用15%的盐酸浸泡后,的重量将减少2/3。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类型——对比实验法
煅烧前的重量与煅烧后的重量的对比
酸浸泡前的重量与浸泡后的重量的对比

[材料用具]
大鱼的肋、镊子、酒精灯、试管、火柴、15%的盐酸、清水、天平。

[方法步骤]
一、煅烧
1. 取大鱼的肋,称一下重量,记录数值
2.用镊子夹住放在酒精灯煅烧至变成灰白为止。(注意观察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有无特殊的气味逸出?)
3.冷却后再称重,记录数值
4.轻轻敲打这根煅烧的,结果如何?

二、酸浸泡
1. 取大鱼的肋,称一下重量,记录数值
2.把浸入试管的稀盐酸中15—20分钟左右。(注意观察试管内出现什么现象?)
3.倒掉盐酸,用清水把肋冲洗干净,擦干表面的水再称重,记录数值
4.试试能否把这根肋弯曲或打成结?

三、把观察的数据填入观察记录表中,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重量

处理

实验前的重量

实验后的重量

前后重量的差值

差值占原重量的比例

煅烧

    

浸泡

    

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1.把放在酒精灯上煅烧时,烧掉了有机物,散出臭气,剩下的是无机物,所以变成灰白色,这时的重量减少了约1/3,说明有机物约占的重量的1/3左右,轻轻敲打这根煅烧的,一敲就碎了。
2.把浸泡在稀盐酸中,不久试管内会冒出大量气泡,这是内钙盐和盐酸发生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缘故。待反应完毕后再称量,发现重量比原来减少了2/3,说明了内的无机物约占重量的2/3左右。这时变得很柔软,可以弯曲或打成结。

[得出结论]  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

支持假设


    更多精彩文章

    • 生物教案-水中生活的动物
    • 第五章 环节动物门
    • 第四章 线形动物门
    • 第二章 腔肠动物门
    • 第一节 鲫鱼
    • 第二节 淡水鱼类
    • 第一节 家鸽
    • 第十章 爬行纲
    • 第九章 两栖纲
    • 第三节 海洋鱼类
    • 生物教案-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 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 血管和心脏
    •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 体内气体的交换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