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多角度立意课堂教学反思

来源:好好学习发布时间:2012-09-21

情感 兴趣 创新

——

案例描述:

在初三《话题作文——多角度立意》的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感情,由爱因斯坦的“W=X+Y+Z”即“成功=艰苦的努力+方法正确+少说废话”展开讨论,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解读“成功”,进而导入  话题作文教学——“多角度立意”。然后以“达芬奇画蛋”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两则材料引出多角度立意的要领:观察思考——寻找特点——类比联想——联系实际——确立中心——选择最佳中心,并以“手的五指”为话题进行师生多角度立意讨论,要求学生观察五个手指入手,找其特点(出示一些启发思维的图片),并由物及人,从现实生活中找观点,多角度立意。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同学的回答五花八门:

团结起来力量大;五指配合亲密协作团结友爱;孤掌难鸣;大拇指力量大;大拇指的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小拇指的莫自悲要自强,永远的承诺;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献身精神,当让则让……

这些回答从各个角度立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有了口头表达的基础,进行动笔训练就顺理成章,让同学们以“树”为话题,拟一个题目,然后以50个字左右陈述你的立意。学生听到“五十字”,很高兴,一反以前的不乐意,快快乐乐的进行独立构思、小组讨论,结果所收到的效果也很不错,立意不胜枚举。

案例分析:

初三话题作文教学是初三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占据了中考成绩三分之一的分值,备受我们教师的重视。记得去年的同一节话题作文教学中,尽管教学的目标一样,教学的要点一致,但是由于采用传统的教法,罗列知识,列举事例,所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气氛一般。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我进行了优化。比较如下:

教学过程 

第一次上课

第二次上课

导入  

强调多角度立意的重要性

用爱因斯坦的“W=X+Y+Z”即“成功=艰苦的努力+方法正确+少说废话”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析讨论

1、  提出多角度立意的概念和要领

2、  请学生以第一个话题进行多角度立意练习,教师点评

3、  请学生以第二个话题进行多角度立意练习

1、  以“达芬奇画蛋”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两则材料引出多角度立意的要领

2、  以“手的五指”为话题举例说明,师生共同讨论

3、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所给话题进行训练

结尾

回顾多角度立意的要领

请全体学生齐读多角度立意要领,鼓励学生多角度立意。

学生反馈

学生认为与以往的作文课一样

学生认为所举的几个事例很新鲜,印象深刻,比较感兴趣

话题作文的“多角度立意”就是要培养学生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进而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的创造性思维。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下面就这次话题作文教学和培养学生多角度立意的几个适宜的链接点展开分析:

一、             情感的链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具有信号、动力和移情功能。它能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写作对象,促成智能的更好发挥。学生一旦对作文有了稳定而浓厚的情感,就不会视作文如重负,而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命题、指导、评估诸环节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多角度立意作文教学,也要注意捕捉学生情感的火花。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异常丰富的。一个中学生,在日记中吐露了内心的秘密:“因为自己知识贫乏,我开始担忧;为了自己无拘无束地洒脱一回,我开始了自责;为了那飘来的莫名的微笑,我开始了爱的寻觅;为了那一片飘零的落叶,我开始探索人生的真谛……”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的中学生的确怀揣着一颗焦渴的心。如果我们在教学时,适时从学生的喜怒哀乐中捕捉情感的火花,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就能为学生创设积极的作文氛围。从第一次的传统教法到第二次的改变,其中所举的事例,都是我在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接受后认真设计的,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从师生共同讨论到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在第二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多角度立意的要领,而不是灌输式的接受。

二、             兴趣的链接

从两次的作文教学看,我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重要,这是多角度立意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对所讲内容感兴趣的前提下才会积极的思考,回答才会五花八门。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可以说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思考。

这节作文课的开头由一味的强调多角度立意的重要性变为以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为契机,多方位解读“成功”这个话题,从数学公式到文字表达,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投入到自然而然的立意当中。还有在举“手的五指”的话题时,学生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教师的启发后的跃跃欲试,似乎因为“这只手”推开了一扇多角度立意的大门,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在预设的回答中徘徊,而是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并且因为老师同学的鼓励,大家的回答越来越积极,课堂气氛也调动起来了,一时间我真正感到学生的热情、兴奋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

三、             创新思维的链接

多角度的立意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恩格斯也曾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新课标》作文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它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特别是在第四学段提出“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由创意的表达”。因此,这也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由此,我想要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立意就要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如“手的五指”这个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手的全部——手的个体”,从“手——做人的品质”,从“手——人——社会生活现象”……

同时,我认为还要让学生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话题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择角度,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这时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我鼓励学生放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立意状态,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在这过程中,交流合作也很重要,它是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它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感情通过交流产生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一般为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从大环境到小环境形成交流的气氛。就如话题“手的五指”的师生全体讨论和话题“树”的小组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作文多角度立意的教学,我意识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彻底解放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自由行文,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完全放手让学生创作,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学生熟悉的话题,找准时机,引发兴趣,在精心设计的事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一种需要,在多角度立意的基础上,使自己的作文充满了真情实感,充满新意。请让所有的学生记住:“我创造,所以我生存。”

    更多精彩文章

    • 话题作文构思指导教学案例
    • 《上学了》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 语言转化是关键--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
    • 话题作文指导案例
    • 展我风华少年 扬我个性风采——《犟龟》教学反思
    • 《巧妙立意,让主题个性化》教学案例
    • 《芦花荡》教学反思
    • 遗憾中的收获一个叙事的教学反思案例
    • “j、q、x”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 案例描述:“我要宴请孙膑”
    • 《坐井观天》案例有感
    • 《芦花荡》教学反思
    •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 《幸福》教学案例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