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与创新教育

来源:中小教案发布时间:2012-11-21

      
   上课铃响了,高二的教室里,一位教师走上讲台,一声不吭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然后向全班学生提问:“请同学们回答这是什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同学们面面相视,都不敢冒然回答,后来班长站起来才打破了尴尬与沉闷,怯生生地说:“这可能是个零。”下课后,老师询问了几个同学,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敢回答?“我们在揣摸老师希望我们怎样回答。”这意想不到的说法弄得老师哭笑不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样的事例几乎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尼采[1844~1900]说:“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超越自己,则无创造可言。数千年来,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它要求人们尊卑有别、长幼有有礼。这种文化氛围造就了大批缺乏个性,不敢越雷池一步,迷信权威、迷信祖宗,没有创造精神,被动接受填鸭式教育的知识奴隶。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中的负面因素,使得我国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和禁锢。
   其实,求新是人的潜在能力,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人的一生中,孩提时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幼小的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们往往不顾清规戒律的制约、也不受情理的束缚,因极富个性,经常“标新立异”敢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在某幼儿园的教室里,老师们正在让“小不点”们做“找家家”的游戏。黑板上画着一块草坪、一条河以及一棵树,讲台上放着一堆运动玩具,其中有小白兔、小鸭子和小猴子。老师出完题目后,“小不点”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老师让一位男孩上了讲台,看上去很机灵的小男孩此刻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他把小白兔放在河里,小鸭子放在草坪上,而猴子则在半空中……其它小朋友顿时发出了一阵哄笑,纷纷按捺不住地要求上来纠正男孩人错误。老师让一位女孩上台,只见她很快就把小白兔放到了草地上,让小鸭子游进河里,而猴子回到了树上。哗——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老师高兴地奖给了她一个红五星。恰在这时,刚才那个犯了“错误”的男孩突然站起来要求发言:“老师,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天气很热,站白兔在草地上玩得满头大汗,它实在受不了,就跑到河边,一看小鸭子那么舒服地在水里游,也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而鸭子虽然自己会游,却救不了小白兔,所以它就爬到岸上拼命呼叫——小白兔落水啦,快来救呀!树上的猴子本来挡不住炎热,正躲在那里打瞌睡呢,突然被喊声惊醒,一看情况危急,就一下子从树上跳了下来,所以在半空中……“
   这个游戏的答案,本来很简单的,小女孩从她所获得的知识中知道,小白兔、小鸭子、小猴子应该在哪里,这个“应该”就是经验。这些经验有些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有些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但她没有想到经验以外的东西。这不能怪她,我们很多大人就是这样把经验当成知识传授给孩子的。我们常用成人对世界理解的方式去制约和束缚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心灵的自由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小男孩却用他的答案让人出乎意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看来,在“对”和“错”这种简单判断以外,确实还有很多不能用经验来鉴别的问题,奥妙在于想象的空间。这使我们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儿时的“愚蠢”——居然会爬进鸡窝学母鸡孵小鸡。正是一系列的“出奇”,才使他比常人有更多的“异想天开”,从模仿到想象、从想象到发现、从发现到发明,成为世界“发明大王”。但愿这位小男孩能够在他的“自由王国”里磨练个性与天资,插翅飞翔。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从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有把创新人材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日本政府早在世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迈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拓性的创造性人材”。美国政府在1989年也提出,“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要实行全面改革”。可见,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只有具有高素质和高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激烈的国际竞争。
   创新能力是指不墨守成规,思想解放,富于创新精神,能不断提出新问题,善于解决新问题(如新见解、新理论、新方案、新计划、新措施、新方法、新产品、新发明等等),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突破的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的体现。所谓个性,从哲学上讲是指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个人在性格、情绪、兴趣、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多元智力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指出:“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不同的个体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个人都是出色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的创新能力。综观古今中外,李白斗酒诗百篇、华罗庚继往开来创“优选”、达尔文口含昆虫采标本、邓小平三起三落写“春天”……这些杰出人物哪一个不是独特的自我,如果因循守旧、千人一面,则无创造可言,也无杰出可言。
   我们的创新教育应该注重塑造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一个人进行创新、发明的心理基础,是创造者所必备的、良好的、持久的个性品质。早在三千年以前,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就向世人大声疾呼:“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可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引发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
   当然,要求中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从事的创新是不同的,中学生发现与解决的主要是问题的本身,属于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而科学家们要发现和解决的则是人类从没有发现和未曾解决的新问题和新事物。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类一切创新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以教师自主发挥和传授为基础为以学生自主发现和创新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着重坚持:
   1、个性化原则。爱因斯坦曾说:“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优势,使学生借助于自己在能力、性格、情绪、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和塑造自我,促进其独立人格与创新人格的协调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着力营造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构造的氛围。
   3、民主性原则。师生间要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和谐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环境,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4、实践性原则。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创新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并且要受到实践的检验。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和实践的机会,激合学生创新的“细胞”,满足学生成为探索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自然界只有同化,没有异化,就没有生物的进化;人类社会只有传承,没有创新,就没有文明的发展;人们只有偶像崇拜,没有自我超越,就没有推陈出新。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核心。张扬就是扩张每一个学生的特色,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空间,变潜在的创造力为现实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我们之为我们者,成为新人、独一无二的人,无可比拟的人,自我创造的人”(尼采语)。

    更多精彩文章

    • 阿Q正传(创新设计)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个性..
    •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 《水调歌头.游泳》创新教学设计.
    • 血.红字.罪与罚——《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
    • 《拿来主义》创新...
    • 《祝福》创新.[5课时]..
    • 《装在套子里的人》创新...
    •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教案
    • 生命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渗透——《我与地坛》教案
    • 《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教案
    • “研究式作文实践活动”指导...
    • 谈谈《聊斋志异》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 高考作文之生动描写出文采(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 主旨辐射与中心辐辏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