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备课资料

来源:中小教案发布时间:2012-12-22

[疑难解析]

①什么叫记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②范仲淹和岳阳楼的故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有趣吧,想不到范仲淹还是看图写作文的高手呢!你的看图写作功底如何呢?只要把握本质,紧扣主旨,不无病呻吟,乱发感慨,真情真意地我手写我口,则写文章如杀一狗耳!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他最有影响的要算是这篇《岳阳楼记》了。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为使这二个方面融为一体,作者用抒情成分再分。“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意图。

这一构思表现在文章风格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结合。

③岳阳楼之美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离京出任地方官的第三年(庆历六年)写的,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也。”如今范仲淹受友人之拜托,为岳阳楼作记,要想不为败笔,要写出前无古人的文章来,确实不易。那么,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接下来的一大段,境界多变,作者笔墨亦多变。细心揣摩,具有这样几种描写特点:
有层次感。两种环境和两种不同的心境划出结构上的两大层次。先描景后写情,划出每一部分景与情之间的层次;先写白天再写夜晚,划出写景部分的景物层次。有着眼点,其一是天色,天雨霏霏和碧空万里;其二是湖光,浊浪、水鸟、舟船、游鱼、芷兰,其三是人情,“商旅不行”和“渔歌互答”。有对比度。有景物上的明暗对比。其一是色调上的对比,于乱雨纷纷之日,阴风狂吼之时,“日星隐耀”笼罩着一片昏暗的景象,尤在薄暮时分,天空和湖面迷茫冥冥。但是,暮春三月,就明媚,水天一色,游鱼闪光,尤在晚月临空之时,整个湖光浸染在月水之中。色调明丽、舒美、妩媚。其二是气氛上的对比,前者狂风大作,令人战栗不止;虎啸猿啼,使人毛发倒立。后者是沙鸥自由飞翔,鱼儿悠然沉浮,渔歌此唱彼和,欣然怡然的气氛氤氲其中。其三是状态上的对比,环境恶劣时,一切都处在激烈变化的动态之中,风为号,浪为排,樯为倾,揖为摧。浪借风势,风催浪激,打翻了舟船,遏止航行,把洞庭上下搅得天地翻覆,而到境况平静时,一切都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波澜不惊”,湖光涟漪,鸟能飞翔栖息,鱼可游泳湖中,以动衬静。“长烟一空”,烟雾消散,玉轮东挂,能照千里大地,倍显静谧,而“静影沉璧”,月光似白璧,投入水中,则更从静态上下笔;有情感上的悲喜对比。见“风急天高猿啸哀”,则触景伤怀。有别离国都的忧伤,有怀念故土的思情,有凄凉满目的慨叹,有担心谗毁的恐惧。“感极而悲者矣”,可想悲的程度。见春光万里气象新,则即景抒怀,宠辱得失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临春风而欢愉,斟美酒而酣饮,自是另一番心情。“其喜洋洋者矣”。显出喜的情怀。

上两节文字,墨蕴彩色,淋漓尽致,并举两种瞩景睹物的不同感情和态度,形成判然不同的艺术画面,迥然有别的心理境界(内在实为一致)。这一段看来泼墨如注,似为全文重心,但都是为下文的议论作准备。

“嗟夫!”一声长叹,撇开上文,转入感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继谓叹之后,进入对作者奉为楷范的“古仁人之心”的解说。“何哉”的设问,引起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乐。入朝作官,则关心黎民百姓,一朝下野,就关心至尊君王,“然则何时乐耶?”再用“然则”转折,提出自己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末尾,表示一定与此类人为同道,表达其志向的坚定不移,语意丰富,语气恳切。

《岳阳楼记》的民主性和封建性互见,从中反映出来的范仲淹的思想,带有很浓的忠君色彩,这是他阶级的局限,是其消极面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他又有忧民之情,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即使在今天也值得称道。不仅如此,他本人还躬身实践。据《宋史》记载;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一生中也着实为老百姓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以至“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这些都应该肯定。

④欧阳修和他的醉翁亭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你还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之一。他的《醉翁亭记》社会意义并不强烈,其中表现欧阳修谪居滁州的颓放情怀和纵酒山林的闲适情思,是明显的思想局限,但是这丝毫也不能掩盖它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漪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至鉴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象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越发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具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且辉映生色,构置成文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重霜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同时,四季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怒,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瀑瀑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淙淙动听,相映成趣。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鸣啁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形散神聚。

主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人声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钱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如此,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无不统摄于此线。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接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达到首尾相照之效。


[学以致用]

一、比较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北通巫峡,南潇湘
(2)云归而岩穴
2.甲段中“前人之述备矣”其中“前人之述”是指上一节的__________句。(用课文中原话回答)

3.选出乙段中“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甲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联系下文,这个“异”字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个成语出自乙段,请用这个成语造句:
成语:

6.甲、乙两段均为写景语段,甲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景,乙描写了____________景,两者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

7.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中的“乐”与甲段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此题考法比较新颖,有一定的难度。

1.考查的是对具体字词理解。极:到; 暝:昏暗
2.考查的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答案是比较容易填写的,唐贤今人诗赋。
3.题考查的有一定的难度,要从类似的诗句中找出准确的答案,这需要先理解诗意,才好解答,应选C。
4.比较常见。(1)外界景物好,自己的得而喜;(2)外界环境坏,自己的失而悲。
5.考成语知识,水落石出 造句,略
6.洞庭湖雄伟景色、醉翁亭周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两者不同表现在:甲概括描写,乙紧扣朝暮、四季特征具体描写。
7.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阅读下文,体会骈体文音韵美。

与朱元思书

吴均(469-520)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简析:这是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的书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

这篇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情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鸢飞戾天,经纶世务都是指追名逐禄之人]。

前七句是总写胜景,启发下文。用的是骈句“风烟俱净,天同共色”,美景如在眼前。
从“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写富春江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从“夹岸高山……有时见日”描绘了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极力突出一个“奇”字。文章不长,但是青山绿水无不形于笔底,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功底,有其较高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就是骈体文的典型之作。体现了骈文的音韵美。想一想,你能想象到富春江的雄奇秀丽幽静之美,你想到富春江去旅游和漂流吗?你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优秀小品文的传神美感了吗?

[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1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A.鱼 B.渔),溪( )(A.清 B.深 C.浅)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A.洌 B.冽 C.烈),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为(1)中填写正确字词。______________
    2.从后面括号中选出正确的字词填在括号中。
    3.通过欧阳修向你描述他的郊游生活,你能想象出你所参加的野营生活比他的郊游更有趣吗?

二、你听说过骈句吗?什么是散句呢?《岳阳楼记》中就有骈散结合的句法,你能找出来吗?

    更多精彩文章

    • 《藤野先生》教学资料汇集
    • 《藤野先生》备课参考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扩展资料
    • 异彩分呈两奇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
    • 《岳阳楼记》补注三则
    • 岳阳楼记是一篇精妙绝伦的赞美词
    •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人生写真
    • 抓住文脉,熟读成诵——《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背诵指导
    • 《岳阳楼记》八种导语
    • 苏教《有的人》资料
    • 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岳阳楼记
    • 苏教《有的人》资料
    • 《藤野先生》备课参考
    • 《春酒》学习要点
    • 《五柳先生传》学习要点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