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四 8和9的认识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
教具、学具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8和9的数据。
2.课件、学习纸等。
教学设计
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校园两旁有8棵树。
b.花坛里有8朵花。
c.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有8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往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同学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上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交流、评议。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评议。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间互问互答。
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9 7<9
8>7 9>8 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教学8、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每个学生发一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 )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一些调整,设计了将8、9的基数、序数含义糅合在一起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此练习,弄清8、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此练习虽有一些难度,但由于有6、7的序数含义的认识作基础,所以一般学生都能正确地完成这个作业。
2.把做好的练习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的学生作业,教师给予奖励,并将学生每一次的奖品放入成长纪录袋。

    更多精彩文章

    • 第六单元:第二节 (6和7的组成)
    • 第一册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八课时 10的认识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全部课时教学反思
    • 8和9的加减法 教学案例
    •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 加法的初步认识
    •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二课时 比大小、第几
    •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 第一册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十四课时 加减混合(2)
    • “第五单元分类”介绍
    • 第一册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九课时 10的加减法
    •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教案
    • 得数是8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 小猫钓鱼 - 北师大版
    •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
    • 一年数学下《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