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6-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此诗很有名,因此诗的释义颇多,所以疑义也就难免。为加强探讨、交流,就做了点释义与释疑工作,写下了这篇小文。王维,字摩诘。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祖籍今山西祁县,后移至华山以东的永济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少年早慧,十几岁就在诗歌创作上显示出卓越才华。十五岁那年,赴长安游学经骊山见秦始皇墓,即兴作《过秦皇墓》诗,诗才便很有些不同凡响。
  开元五年(717),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游学在外的王维,思亲之情陡长,回想到以前此日与兄弟王缙头插茱萸、登高望远的快乐时光,便提笔赋诗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此诞生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目中的“山东兄弟”,是因王维的老家在华山东边,而他当时游学在华山西部的长安(或洛阳),故称兄弟王缙为“山东兄弟”。前两句,为“在异乡”、“为异客”的人们,概括出“人人心中有,但却笔下无”的情感体验。后两句,正如陶文鹏先生所言,“遥知”二字,是“诗人运用从对面落笔、避实击虚的写法,曲折地、加倍地抒发出自己对兄弟的怀念”,“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将想象中故乡兄弟重阳登高插茱萸忆念自己的情景真切展现出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除此正解之外,还有“另解”。我到河南焦作云台山旅游,在云台山茱萸峰准备登顶时,就见王维手不释卷栩栩如生的塑像立于山脚下。塑像底座上,刻有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注明:“公元718年……王维慕名而至,恰逢重阳登高之节,思胞弟王缙作之。”这个说明中,写诗之时,疑似有误;此处此时生“忆”,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诗的内容,未见谁做些解说。这里,不妨我斗胆作些推演:王维在此登高,王缙等在彼登高,总之是亲人不在一起登高,家乡亲人的登高少我王维一人了。想一想,此解似可成立,此说也就能圆:茱萸峰,俗名小北顶,海拔1300余米。王维登上峰顶,极目远眺,黄河如银带,群峰似浪涌,云腾山浮,犹如仙界。他忽然忆想起兄弟,不由得诗兴大发,提笔便写下了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
  其二,仅是王维在此登高,忽然遥想到兄弟王缙知道不能一块儿“遍插茱萸”,少了兄弟一人,流露些许伤感和无奈的思弟、思亲之情。但此解也有一个难点,就是登高的“兄弟”是弟不应是兄,因为“兄弟”通常作弟弟解。或许,这里也有些“ 特事特办”的变通处理,“兄弟”也许就是兄长意……不过,“另解”虽多,我是更倾向于这一解的。

    更多精彩文章

    •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
    • 夕阳乎,朝阳乎?——《登鹳鹊楼》释疑
    • 直观释义 学用结合《瀑布》教例
    •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
    • 老北京的春节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 我们的民族小学
    • 长城和运河
    •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教学设计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