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成为记忆王-100%开发你的记忆潜能(7)

来源:网友网发布时间:2011-08-25


  用音乐来协助记忆,很多人感到难以想象。
  我认识一位钢琴家,他从不用通讯录之类的东西记录电话号码,而是用音乐符号来记忆。具体说,他把一个电话号码都用阿拉伯数字转换成音乐符号,而从形成不同的音阶。他是个音乐家,特别擅长于记乐谱。所以,他把所有要记的电话暗自呤唱一遍,就把号码回想起来了。
  我曾谈到如何给抽象的数字赋予一定的意义来记住它们,其实,反阿拉伯数字转换成不同的音阶来记忆,也是这个原则的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已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因而被广泛应用着。
  谐音记忆,就是运用双关语的原则来识记事物的某些特征。运用这种方法来识记人名,尤其有效。
  有一位女教师,运用这种方法记住了班上所有学生的名字,且历久不忘。
  一个名叫HenryFowler的男学生,是校篮球队员。他在比赛时常常犯规被罚出场。她就把这把这个名字与发音接近的foul-er(意指“犯规被罚的人”)联系起来,就好记多了。另一个名叫SyiviaBoeing的小姑娘,爱拉小提琴。她就把这个名字与发音相近的bowing(意指“拉提琴的弓法”)联系起来,这样,Boe-ing的名字便记住了。
  为什么谐音法能帮助记忆呢?
  谐音,可以使识记的材料具有双重意义,这样,在开始识记这份材料时,就能使之分别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的不同层次相结合,等到需要对识记物回收时,便多了一条回收的渠道。这时,只要双语的此一侧面能够再现,那么,彼一侧面也就往往随之而出。
  对比记忆方法实际是把你想要记住的东西与已经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加以横向比较,加深印记。
  目前,很多大学开设的诸如历史、文学、地理、社会学课程,都采用了这种横向比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扩大知识领域。
  这种方法在历史教学和研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比如同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把它们并在一起记忆,就建立起了回忆的联系网络,从而可以举一反三。历史学界盛行的年表、年鉴、大事纪等工具书,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  
  举例说,假如你要识记皮尔斯于1852年当选美国总统这一历史事实,你最好能连带记住这一年所发生的其他历史事件。比如,“圣母玛利亚”的神圣观念为人们所接受;12月法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任皇帝,称为拿破仑三世;韦伯斯特没有得到提名竞选总统,不久病逝,罗杰特的名作《英语单词及词组辞典》正式问世;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正式刊行,推动解放黑奴之功至巨。
  总之,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运用这种对比记忆的方法,记忆地址、电话号码、分类表,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远比识记枯燥抽象的材料容易得多。
  往往初来乍到的新事件更容易留在脑海中,而每天都能碰到的事反而记不住,比如,某天你在回家的路上,与迎面走来的人擦肩而过,你大约是不太留意他的,除非这个长像特别。第二天清晨,你在上班的路上突然被子一个横躺在街上的躯体绊倒,刹那间,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你肯定会首先想到:“我被绊倒了。”至于绊你这人是谁,在短期内,你是不人把他和你昨天匆匆见过的那个人联系起来的。你昨天见的人太多了,他不过是其中一人而已,已不具备明显特征,你怎么可能记住他呢?
  许多实验证明,凡是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事物,就容易在脑海中留下清晰印记,就容易从记忆库存中提取出来。即使一遗忘,只需稍加温习,就可以很快地重新掌握,而且不再轻易忘记。
  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而感知又首先是从直观形象开始的,因而,在认识获得的最初阶段,直观形象的东西就容易被大脑接受和保存。
  有一个实验,请被试者两组单词。第一组单词都用墨笔写在白纸上。测试结果发现,中间部分的单词最不易记,而开头和结尾的单词记得最牢。第二组单词中,有一部分是第一级王永民不住的,这次仍把这些难记的放在中间位置,但是,用鲜红颜色写在浅绿色的纸上,色彩极为鲜艳。测试结果就与第一组不同,即使这难记的单词又位于中间部分,由于色彩艳丽夺目,就容易引人注意,从而被牢牢记在心里。

更多精彩文章

  • 利用归纳的方法记忆文科知识(三)
  • 让孩子记忆力出众的10种方法(一)
  • 利用归纳的方法记忆文科知识(一)
  • 利用归纳的方法记忆文科知识(四)
  • 在考场上突然发生"记忆堵塞"怎么办?
  • 让孩子记忆力出众的10种方法(二)
  • 利用归纳的方法记忆文科知识(二)
  • 记忆难题:趁热打铁温故知新是关键
  • 记忆力的惊人秘密:记忆力的提高在于运用记忆系统(一)
  • 记忆力的惊人秘密:记忆力的提高在于运用记忆系统(三 )
  • 记忆难题:趁热打铁温故知新是关键
  • 基本记忆术和高级记忆术
  • 大脑揭秘—记忆力最好的人
  • 8个方法锻炼孩子记忆力
  • 概念的运用与理解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