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的当代形态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5-11

中国的姓氏制度自先秦一直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历史上的姓、氏合一,由氏成姓,各民族间姓氏的互相转化混淆,复音姓氏单音化等,使得中国的姓氏变得十分错综复杂。经过几千年天翻地覆的历史变迁,作为华夏群体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作为生命个体象征的专有符号的姓氏,今天已呈现出既不同于传统模式,又与传统有着联系的新形式。
     1.姓氏观念开始淡化,出现“姓名”合一的趋势。家族观念的剧变是因家庭结构的变化所致。在当今中国,由一对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已成为当今家庭结构(主要在城市)的主要成份。几千年来以男子为家族中心的传统观念也正在逐渐消亡。家族制的破裂必然促使宗族观念淡薄;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促使人们以利益、价值等新的需求标准来确定人际关系,传统的以血缘关系按宗族类别确定活动区域或交往对象则已退而居其次。再加之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使亲族间的关系网大为简化。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下,传统的姓氏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表现在:①子承父姓的习俗已发生变化,子女可以从父姓,也可以从母姓,也可以另取一个新的姓。②现代中国社会无论姓氏、无论性别、无论门经、无论家庭,只有社会分工之不同,而无尊卑之别。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她)的智慧才干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与他(她)姓什么,出身什么家庭,关系不大。因之,姓氏仅对家庭尚有意义,而对整个社会来说,已无足轻重。姓氏已不再具有以前那样严格的固定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姓氏,他人无权干涉。③“姓”、“名”合一的趋势正在开始,这主要流行于知识分子群体。例如,有的作家、艺术家长期使用固定的笔名、艺名,而原名却被淡忘了。笔名可能是一个词汇,如碧野、柳青、田地,这就很难区别其中某字是姓,某字是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姓氏制度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2.姓氏分布不平衡,大姓人口爆炸。中国古代使用的汉字姓氏,多达一万个。但由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古今大量姓氏已经废弃不同,由此造成我国姓氏在全国人口中的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表现为姓氏用字单调、大姓人口比例庞大等现象。我国目前使用的汉字姓氏约有3050个,而在汉民族中有87%的人仅用了100个常用姓氏,也即在11亿人口中约有9.5亿多人只用了100个常用姓氏,在这100个姓氏中,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19个大姓的人口却占了汉族的人口的 55.6%,也即全国大约有一半人口只使用这19个姓氏;而在这19个大姓中,居于前三位的李、王、张三个“超级大姓”则占了汉族人口的22.4%,这就是说全国约有2.5亿人只用这三个姓。
     3.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姓氏已成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当代中华姓氏的又一重要景观。我们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由各少数民族经过长期交融汇合形成的。在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逐渐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将本民族原有的姓名制度(父子姓名、有名无姓、多音姓氏等)改作汉族习惯的姓名形式。比如多音姓氏的单音化。我国史书记载的姓名形式。比如多音姓氏的单音化。我国史书记载中出现的绝大多数二字姓和所有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等,均来自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译音,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复音姓氏绝大多数已改成了单音姓氏。随着边疆建设的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交往,少数民族新生一代取汉字作姓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演进至20世纪 90年代,已有不少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姓——名”形式几与汉族无异,以至于本民族原先的姓名制度,在年轻一代已不暇致详了。少数民族姓氏符号的汉文化倾向,是各民族团结和睦、互相交融的自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但是,姓氏毕竟是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结晶与人的符号标志,没有特定的需要是没有必要简单划一的。同时,由于大量人口纷纷改为汉族的大姓(如李、王、张),由此也促成了当代中国姓名用字的趋同化倾向,导致“同姓名”的人越来越多。

    更多精彩文章

    • 伽婆那修士的返老还童
    • 太阳和月亮
    • 海龙王娶妻
    • 姓名析字例说
    • 月亮姑娘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