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赶考的四位名流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6-03

一百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人都要步科举这条路。就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这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来说吧,他们几个人的年龄上下相差不小,出身和经历各不相同,知识背景也有很大差异,共同的是他们都曾在1889年同时考举人,在求取“功名”、“出身”的烂泥路里跌打滚爬,后来又各自从不同的方面为中国近代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严复(1854—1921),出生在一个乡间儒医家庭,家境贫寒。13岁考上了免费的福州船政学堂,学英文、自然科学和航海术等。24岁被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任船政学堂教习。1880年被李鸿章调往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此后曾回原籍福建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888年又到北京来准备参加第二年的考试,这就是说,一位掌握了西文科学、甚至已相当于专科学校教务长的当时稀有人才的身价远抵不上一名举人。这一次他又没考上,回到水师学堂却又升为“会办”(副校长)。后来他又回福州去考一次,科举之梦,终未能圆,后被补为“进士”则与科举无关。
     康有为(1858—1927),出生于经儒官僚家。自幼聪颖好学,唯不喜八股文。17岁接触西学,后来通过《西国近事汇编》、《万国公报》和江南制造局的出版物“大攻西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程记皆涉焉”学问是大了,1888年到北京准备第二年的考试,结果也是未中。他连中举人和进士是后些年的事。
     梁启超(1873—1929),生于耕读传家的乡绅家庭。12岁考取秀才,17岁(1889年)考中了举人。中举人后又到广州“学海堂”就读,准备考进士,此时他“不知天地间,于帖括。训诂、词章之外,更有所谓学也”。他在1890年的会试中落了第。回乡路上途经上海,买到一本《瀛环志略》,翻阅了江南制造局的译书,由此接触西学,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转折点。梁启超后来又曾随康有为到京参加过会试而没有考中。不过,他的心思已不在这上面,因为他已“决心舍去旧学”了。
     蔡元培(1868—1940),出身于商人家庭,早年丧父,家境贫苦。家族中唯有一位叔父中过举人,他从小随这位叔父读书,走上了科举道路。1889 年,他与梁启超同科中举,又比梁启超顺利,翌年中了贡士,于 1892年补行殿试,中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升补翰林院编修。
     28岁的蔡元培已成为“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的士大夫了。到此为止,他完全未涉西学,只是在1895年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才有新变化。他从自学《电学先门》、《化学启蒙初阶》等科学ABC起步,为他一生的事业设立了新路标。历史就是这样跟人们开玩笑,给中国人的思想搅个天翻地覆的严复,是——启蒙大家无“功名”;沿着科举之路登士林之巅的蔡元培,则是——先入翰林后启蒙。

    更多精彩文章

    • 富兰克林的十三条道德准则
    • 文学之父知多少
    • 我国第一个女皇到底是谁
    • 世界十大小说家有其代表作
    • 岳飞的后代今何在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