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是否抄袭之作?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1-05-25

  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社会, 涌现出许多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哲人, 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那`公车上书'的义举, 那愤世疾俗的力作, 那改良维新、救亡图存的思想,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学伪经考》便是他浩繁卷帙中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新学伪经考》一书的写作, 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19 世纪中叶, 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 轰开了`天朝大国'的`金锁铜关'.随着政治、经济侵略的一步步加深, 中国日益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然而, 伴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步增强, 部分先进的中国人, 迫切要求改变那种积贫积弱的腐朽局面, 以求国家强盛, 康有为则是其中的一员主将.欲进行改革, 必然要先作舆论上的准备.康有为要实行变法以图自强, 也要用舆论为自己鸣锣开道.他选择了中国古老的封建学说——经学, 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康有为年轻时, 跟随粤中大儒朱九江学习宋明理学, 以后又`潜心佛典';在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后, 又受西学影响.这一切使他的思想变化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而为了实行变法改革的政治目的, 他又祭起今文经学的大旗, 对古文经学大加挞伐, 其实施攻击的代表作便是《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初刊於1891 年, 共十四章, 书前并有康有为自序.据康自己说, 他一向接受古文经说, 但自清代今文经学家刘逢禄、龚自珍等人以来, 疑攻古文经学家刘歆作伪的人日益增多, 使他也渐渐产生一些怀疑.而偶然之间, 读《史记》的《河间献王传》以及《鲁共王传》, 发现其间并未载得古文经一事, 这使他大吃一惊, 又取《汉书》与《史记》相对照而读, 发现《汉书》所言古文书, 与《史记》相反, 更使他大惊大疑, 进而断定古文之伪, 故撰《新学伪经考》一书, 使天下学者能识其真相, 从而`舍古文而从今文, 辨伪经而得真经'.

  在此书中, 康有为提出的中心论点是: 秦始皇焚书未烧尽儒家经典, 因而汉初儒生口耳相传的便是孔子所作的`真经', '而古文经学纯粹是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出来的, 只能名之为`新莽之学', 古文经书则是`伪经'.

  《新学伪经考》一书的出版, 在当时思想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康有为的弟子、以后和他齐名的梁启超, 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此有一精辟的论述, 认为其意义在於`使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 根本摇动, 一切古书, 皆须重新检查估价, 此实思想界一大飓风也'.事实正是如此, 《新学伪经考》一书, 在破除当时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於传统经学教条的迷信, 唤醒他们对於传统信仰作一番新的思考方面, 具有积极的意义.

  围绕着《新学伪经考》一书的产生, 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一桩公案, 这就是, 康有为的这部书是否抄袭廖平 (字季平, 四川井研人) 的《今古学考》? 对此, 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意见.如钱穆便直截了当地宣称: 康有为此书`亦非自创, 而特剽窃之於川人廖平'.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廖平本人更是愤愤不平, 言语之间多次流露出不满情绪: `丁亥 (1887年) 作《今古学考》, 戊子分为两篇, 述今学为知圣篇, 述古学为辟刘篇, 庚寅晤康长素於广州, 议论相克, 逾年, 伪经考出, 倚马成书, 真绝伦也.'(廖平《经语甲编》卷二) 这分明是说康有为剽窃他的书.廖平并为此事致函康有为加以指责: `……弹指之间, 遂成数万宝塔, 何其盛哉! ……每大庭广众中, 一闻鄙名, 足下进退未能自安……' (《致某人书》) 这简直是指着鼻子, 直言不讳地指责康有为抄袭他的著作.但是, 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近代著名学者、与康有为同宗今文的钱玄同, 在他的《重论经今古学问题》一文中就认为, `就《新学伪经考》这书而论, 断不能与廖平的《今古学考》等书相提并论'.这就否定了康有为抄廖平之书的说法.上述二说针锋相对, 双方各执己见, 互不相让, 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廖平《今古学考》一书, 作於1887 年, 而康、廖会晤是在1889 年、《新学伪经考》完成於1891 年.如果说康有为写作此书, 曾受过廖平观点的启发, 这恐怕不会错.然而, 康有为谈到有关这个问题时, 却矢口不提廖平和他的《今古学考》一书, 他在《新学伪经考·序》中说: `阅二千年岁月日时之绵暖……咸奉伪经为圣法, ……亦无一人敢违者, 亦无一人敢疑者.'似乎他根本不知道廖平和他的《今古学考》, 这是不够磊落的.对於这桩公案, 梁启超有两段话颇可玩味, 他说: `康先生 (有为) 之治公羊, 治今文也, 其渊源出自井研 (廖季平) , 不可诬也.'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又说: `有为早年, 酷好《周礼》, ……后见廖平所著书, 乃尽弃其旧说.' (《清代学术概论》) .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究竟是否抄袭之作? 这个问题至今未获得较佳的答案.上述诸说, 孰是孰非, 有待於对此有兴趣的同志继续探索.弄清楚这个问题, 对於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 对於康有为本人思想的研究, 都将是不无裨益的.(苏勇)

    更多精彩文章

    • 《学记》作者是否孔门弟子?
    • 刘松年《耕织图》是否传世?
    • 鼎好8项活动,服务学生的新学期
    • 钟馗打鬼-金镜
    • 学校组织演习学生受伤谁负责? 律师详细解答
    • 厦门嘉滨小学倡导学生开博健康上网
    • 不让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 宁波草莓吸引洋学生前来采摘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