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 习惯养成第一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9-07-12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孩子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机点,而孩子的生长离不开家庭这个暖和的摇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教养者,也是幼小衔接阶段不可短少的关键人物。家长的一言一行、教育观念、看待幼小衔接的态度等,都关系到孩子能否顺利顺应小学生活。

前不久启动的第八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是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启动典礼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强调,要增强对家长的支持引导,实在改变当前一些家长过早、过度强调学问准备的认识偏向。但理想生活中,家长在这一阶段的做法的确还有许多不妥之处。

家长缺乏应对入学准备的学问与办法

一是家长普遍存在焦虑心情。担忧孩子不能顺应小学生活,关于幼小衔接教育无从下手等,这些都是当下年轻父母的常见问题。假如父母长期处于慌张、焦虑的状态,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也变得慌张,对小学产生恐惧感。

二是家长过于注重学问的学习,超前教育现象突出。由于惧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局部家长猖獗地给孩子报补习班,让他们提早学习小学课程。在这种超负荷的学习中,不少孩子感遭到了宏大的压力。

三是家长缺乏对幼小衔接阶段文化环境的创设。幼小衔接必需做好家庭学习环境准备。家庭学习环境准备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准备。家庭的物质环境准备主要是指可以为行将入学的孩子准备小书桌、小书架、一个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等。但除了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激起其学习兴味、满足其学习需求的硬件环境,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所说的文化环境,实践上就是协助孩子提早熟习小学的学习环境,营造顺应小学的学习气氛,比方作息布置、校园环境等。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入小学前这一阶段的重要性,明白本身的角色,走出误区,采取有效的战略引导孩子。

战略一

咨询替代焦虑

首先,家长应该端正心态,正确对待幼小衔接,把它视为一个孩子从幼儿园顺其自然过渡到小学的阶段,不用过火焦虑。其次,能够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心情及育儿经,缓解个体因经历缺乏而引发的茫然无措。再其次,与带班教师的沟通也非常重要。家长能够向教师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向他们咨询一些幼小衔接方面的指导倡议,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停止指导。也能够主意向小学教师咨询,理解孩子在入小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最后,家长能够在空余时间经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听与之相关的讲座来丰厚个人的经历。只要家长心态放端正了,做到心中有数了,对孩子的入学教育才干顺利地展开。

战略二

习气养成替代学问准备

儿童的开展具有整体性,每一方面的开展都是互相联络的。假如入小学前家长就一味强迫孩子学习,这只会让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味。进入小学后,孩子最初会觉得学习很轻松,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气。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习内容难度的加深,孩子的“储藏学问”也已用完,这时就呈现了顺应艰难,招致学习“没潜力”等问题。因而,在入小学前,家长与其让孩子提早学学问,不如帮孩子培育好习气。

首先,培育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气及自理才能。没有了保育员和教师的呵护,初入小学的孩子要有照顾本人的才能。素日里,能够让孩子学着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尝试整理本人的物品等。一旦发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就要及时纠正,经过恰当的奖赏与惩罚,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气。

其次,进步孩子人际交往才能,促进其社会性开展。入小学后,孩子的社交圈会越来越大,顺利顺应小学生活需求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才能。家长能够鼓舞孩子约请本人的同窗、朋友来家里做客,还能够让孩子多与小学的哥哥姐姐们接触,向他们学习如何做好一名小学生。节假日,家长也能够多带孩子去结交一些生疏的朋友,让孩子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聊天,进步孩子的人际交往才能。

再其次,鼓舞孩子勇于表达,并养成擅长倾听的好习气。进入小学后,上课举手发言,遇到艰难向教师求助,结交新朋友,都需求孩子勇于表达。所以家长要注重孩子表达才能的培育,如去菜市场买菜时,能够鼓舞孩子向菜农问价以至帮助砍价。但在引导孩子大胆表达时,还注重孩子良好倾听习气的培育,比方不打断别人的说话。家长在生活中也要有认识地留意本人的言语表达,学会倾听,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典范。

最后,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味,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气。孩子学习兴味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以发问的方式鼓舞孩子多动脑,或者带孩子去各种博物馆、艺术展开阔眼界,主意向孩子传授一些科学小学问,使孩子感遭到探究学问的快乐。学习习气方面,平常能够多展开一些如看书、画画、做手工等能让孩子的心静下来的活动。当孩子正在做一件十分感兴味的事并且留意力高度集中时,家长尽可能不要去打断他,直至孩子转移留意力再去与他交谈,并肯定他做事的专注度。

以上这些都是孩子入小学前需求养成的一些好习气,它们看起来与小学内容并不直接相关,却是影响学习才能与学习质量的重要要素。

战略三

环境创设替代直接过渡

让孩子在入小学前,从心理与生理上熟习小学的作息习气与环境,同样非常重要,这能防止孩子由于忽然过渡到小学而产生的各种不顺应。

作为孩子的第一教养者,家长首先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带好头,改动本人的生活习气,配合孩子调整作息时间。比方,每天晚饭过后,能够与孩子一同窗习30—40分钟。有晚上熬夜、早上赖床习气的家长,也要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协助孩子提早顺应小学的作息生活。与此同时,让孩子提早理解本人行将要上的小学,也是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中不容无视的环节。在孩子大班下学期时,家长就应该主意向孩子引见他行将要上的小学,减少孩子对未知生活的恐惧。还能够应用暑假或周末带孩子去小学参观,并向其引见小学的生活。相反,假如孩子不能提早树立起对小学的熟习感,而是忽然过渡到小学生活,孩子就不得不在很短时间内面临宏大的环境转换,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顺应,以至是焦虑,这将严重影响孩子后续的学习生活。


众所周知它们在课程设置、活动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也面临许多重大转变。比如,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转向以课堂学业为主。


帮助幼儿平缓过渡就显得极其重要。一方面要在幼儿园阶段做好入学准备,即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专注力、坚持性、独立性、责任心等学习品质,而不是过早地让幼儿品尝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小学初期应在教学方式上与幼儿园衔接,在学习内容上保持所有幼儿同一起点,放慢学习进度,而不能让新生进行竞争性或追赶性的学习。


幼年期的孩子是从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学习,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这样的学习一定会过渡到书本学习、理性思考,过渡到基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但这样的过渡不能太急。拔苗助长产生的早熟的果实并不甜美。


良好的交流模式应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的,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孩子也该有话语权。当家长有意识地和孩子“平起平坐”的时候,便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理解孩子心中对入学的担忧。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表达方式,一百种表情。若想倾听孩子对入学准备的真实想法,就要融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的方式交流。

 

 

    更多精彩文章

    • 新小学生“生活自理”备战方案
    • 幼升小孩子家长焦虑的原因及对策
    • 小学寄宿到底好不好?
    • 为了孩子,幼升小的父母们都做了哪些准备?
    • 家长如何帮孩子走好入学第一步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