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癖和“拉郎配”:江苏卷作文的两大硬伤

来源:作文辅导发布时间:2013-09-07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224001)

一看到2005年的“凤头、猪肚、豹尾”,我立即想到2004年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前后话题虽不同,但皆为几个具体的意象;“注意”中对话题如何展开的提示,虽然用词有差异,但要求大致相同——面面俱到与选择话题之一部分都可以。也许,这是命题人有意为之吧。套用一句话,这叫“山的沉稳”。当然,“山的沉稳”中也加了一丝“水的灵动”:今年对“凤头”、“猪肚”、“豹尾”几个具体的意象作了明明白白的解释,把解读喻体的风险一降为零。所以,在作文的审题上,如果说去年的试题曾使许多学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那么今年的试题就让广大考生感到容易多了。

尽管如此,然而还是有相当多的考生,还是有相当多的看过作文题目的老师,对今年江苏的作文试题说“不”。这是为什么呢?

完美主义的预设:屏蔽了“缄默知识”

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有一个理论:知识有外显和缄默之分;外显知识是浮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更多的缄默知识却存在于水平面以下看不见的地方;缄默知识跟人的潜在的创造力有关,它往往需要激发,才能释放出来。在高考中,好的作文试题往往不仅能使考生的外显知识正常“外显”,而且有可能使他们的缄默知识不愿“缄默”,从而有可能在“缄默”中爆发。比如2003年的全国卷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具有很广的思考维度,并且命题人还给出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的提示语,这就大大地催动了考生的“缄默知识”,有可能使这些知识也“外显”到水面上来,从而使阅卷人有机会欣赏到“创新”、“新颖”、“深刻”的作文。由此可见,能否使考生外显知识正常“外显”,使其缄默知识最大可能的不再“缄默”,是作文命题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可是,今年江苏作文试题有没有做到这一点呢?且看试题中的关键话语:“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言下之意,写作“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那么生活、学习、事业、人生也应该在开始(起始)、中间(过程)、结尾(结局)阶段符合“精彩亮丽、充实丰富、响亮有力”这十二字方针。这就是说,何谓杰作,何谓美满的生活,何谓圆满的学习,何谓伟大的事业,何谓完美的人生,命题人已经为莘莘学子规定了无可挑剔的定义,绘制出了“三”全“三”美的蓝图。这下可“省事”了,考生只要选择“凤头”、“猪肚”、“豹尾”中的一个或两个或三个,立足于“精彩亮丽”、“充实丰富”、“响亮有力”的价值标准展开来就行了。权威的价值标准成了所有考生的价值标准,于是考生们心中只有惟一的价值标准,于是他们就编造出一个个“高大全”式的人物和关于他们的“三”全“三”美的故事,或者编造出一个个与标准价值相悖的值得否定的人物和他们悲剧性的故事。

至于开始(起始)、中间(过程)、结尾(结局)的安排,人们是否可能会有其他策略,不同的人是否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的策略是否可能殊途同归……这些“缄默知识”,这些沉睡的见解,不幸的是在考场上都难以“外显”了。唉,江苏今年的命题能够使考生的知识“外显”出来的竟如此有限!这样,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水面以上“冰山的尖端”,看到的基本上是考生们按照命题人预设的“完美主义”路径所踏出的脚印,看到的多半是与“新颖”、“深刻”、“创新”无缘的文章。

如果要使考生的缄默知识不再“缄默”,我们不妨将试题改为:“写作的开头、中间、结尾最好是如此,那么,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其起始、过程、结局又应该如何呢?请以‘起始、过程、结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样,考生思考的维度就变广了,与新颖、深刻、创新有关的“缄默知识”就可能在“缄默”中最大程度地爆发了。

更多精彩文章

  • 高考作文取悦于评卷人五法
  • 最新高考语文话题作文备考资料
  • 简约精致,尺幅波澜—话题作文情节构思例解
  • 话题作文的文体创新
  • 忽如一夜春风来,话题作文放异彩
  • 话题作文中的拟题技巧
  • 话题作文怎样“找米下锅”
  • 话题作文五忌
  • 话题作文指津
  • 话题作文能力分步提高(之十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 高考写作是考生全面素质的展现
  • 重视仿写和作文提纲
  • 话题作文写作常见失误举隅和对策
  • 作文命题多元化放飞考生内心自由
  • 话题作文结构例说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