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考虑的最大因素 猜题和反猜题(2)

来源:学霸去哪儿发布时间:2015-03-06

与此对应,造成的后果,研究者张怀智在2006年设计过一个实验:在一个32人的班内布置了5篇作文,题目分别是《代价》《珍惜》《年味》《放弃》《荣与辱》,5个题目的共同特点是,均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实验的结果是,在160篇文章中,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仅十几篇。“这说明学生很少把反映现实生活作为作文的主要内容,大部分作文的内容取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的是编造的人和事,其中还有网络游戏故事。”

1999年被认为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在接受采访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中,该年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被多次提及。而作为当年高考命题的操盘手,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原组长张雄对《中国新闻周刊》提起自己的作品,不无得意之感,对于那些准备了满腹套话的考生来说,“这个题目你非得自己去想象不可”。

但在更多人看来,张雄这个举动是一种无奈的应对。1997年11月,《北京文学》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刊登了三篇文章,分别出自一位小学生家长、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和一位大学文科教师,在北京掀起了一场对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该刊的立场,可以用次年刊登的文章《误尽苍生》和《我们失去了什么》来概括。而1998年全国高考卷的题目《战胜脆弱》或《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一度成为杂文作者针砭语文教育积弊的素材——吴妹喜在研究论文中写道,“据抽样调查,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竟然有40%的作文都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给考生带来的不只是想象力。北京清华附中特级教师杨建宇提醒本刊记者,“你要注意,从这年起,文体开始松动了。以后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原则,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原来的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的主要问题是格式化和八股化,这些套路都有一套口诀”,而话题作文带来的新问题是,“由于话题作文外延太宽泛,导致宿构(准备现成文章套题)的现象猛增。”杨建宇分析说,“语言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任意两个毫不相关的概念之间只相隔不超过3个媒概念。命题作文虽然‘死板’,但对文题的界定是很明显的,而话题作文给的材料只作为参考,写作时可以不必引用,甚至不必提及,加上过度自由的‘三自’原则,让宿构现象防不胜防。”杨建宇参与2002年高考作文《诚信》的阅卷,就发现《读者文摘》上的一则诚信故事,被好几个学生发挥成了考场作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脱离材料”的“三不”原则就是针对此种情况提出的。

更多精彩文章

  • 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源于生活 稳中有变
  • 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范围预测:紧扣八大题型
  • 内容趋向于社会问题 高考作文命题发展趋势
  • 挖掘作文素材平时多多积累
  • 用实例说话:一起练练20个模拟高考作文题
  • 从培养兴趣入手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 寻找较好的切入口
  • 高考作文指导:材料作文最容易出现的六种失误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