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组织的推动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10-01

这是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一段时期。近代化学的传播已经从过去的启蒙和普及阶段进入到学术活动阶段。主要标志如下:第一,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化学人才。当时派赴出国的留学生已经学成,并陆续回国从事化学研究工作。例如1911年归国的留日生范旭东(1883—1945)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盐业公司(1914年)和第一家索尔维制碱厂(1920年),成为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1921年归国的留美生侯德榜(1890—1974),成为世界闻名的制碱专家,在理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工程和化学教育领域均有较深造诣,已经能够组织和带领一批化学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形成了中国第一批化学家队伍。第二,已经诞生了化学学术团体,推进了化学研究的体制化。从 20世纪初期开始,随着中国化学队伍的逐渐形成,首先是留欧美学生在巴黎成立了“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1907年),留美学生在美国成立了“中华化学会”(1923年),留日学生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化学研究会”等团体组织。
     这些组织虽然活动范围有限,存在时间不长,然而却为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学会团体积极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并终于导致在1932年于南京诞生了中国的永久性组织“中国化学会”,直至今日。其宗旨是“联络国内外化学专家共图化学在中国之发达”①,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化学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第三,发行了化学学术刊物。当然,早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就已经创办了自然科学学术刊物《格致汇编》(1876年)和《亚泉杂志》(1900年),且都刊载过一定数量的化学文章,但还不是化学专业刊物,所载文章也多属普及性的,还未能深入到学术研究领域进行探讨。真正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刊物还是在193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后创办的《中国化学会会志》,专载中国化学学术研究的论文(以西文发表),随后又在1933年创办了《化学》专业刊物,其宗旨是“传播化学知识,推广化学应用,提高化学研究”②,后来改为《化学通报》,并一直延续至今,现已有50余年的历史。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化学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西方化学自17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的300年中,经过了四个阶段的传播与发展,完成了中国近代化学发展的过程,开始步入到现代化学发展的新时代。

    更多精彩文章

    • 化学研究的组织化与现代化
    • 路易斯学派的进一步推动
    • 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
    • 开拓新兴学术领域的需要
    • 化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
    • 丰富的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 化学发展内外因素的契合机制
    • 太阳系的化学组成
    • 对人类主流文化的贡献
    • 化学的社会文化结构模式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