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4)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2-22

    “热爱自已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要将对学科执着的精神、热忱和感受“传染”给学生,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要实现师生情感交流融洽,教师除具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扎实的教书育人基本功外,还具有下列一些内隐和外显的特质,如饱满的工作热情,精力充沛;关心每一位学生,想信每一位学生;谦虚好学,不断进取;关心社会,正义感强;举止大方,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等。

    “亲其师,信其道”,是师爱的回报。师爱是教师的高级情感,体现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融汇在教师的喜怒哀乐之内。师生沐浴在共同编织的情感海洋,集体感、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遵守社会公德及人生价值观等都得到潜在的熏陶。

      化学教学中情感育人、以情促智的途径很多,但具体说来,主要是通过完善自身,情理交融,依托于化学事实、原理与概念的传授,通过实验及课外活动先等各种形式和活动,在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情境下,熏陶、渗透、感染、点化,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系统论》刘知新、王祖浩,广西教育出版社

    2. 《教育心理学》胡振开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3.《心理学》卢家楣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保证学生持续学习兴趣,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知识上的难度而引起信心丧失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 非智力因素 ;兴趣;情感。

  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是唤起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关键是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的。智力因素是人脑功能的表现,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直接渗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智慧高低的最重要的表现。而非智力因素就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自信心、价值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性格。使其能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对待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使我们体会到,如果抛开学生的智力因素上的差异而言,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保证学生持续学习兴趣,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知识上的难度而引起信心丧失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应该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 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
  实验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的差距并不大,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的明显,其根本原因既在于非智力因素。很多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全面发展的某些任务得不到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最终成为泡影。比如,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如果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培养,不注重诱导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动机,并以坚强的意志去实践,最终会导致某些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而丧失信心,很多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未必是智商差的学生,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差异导致学习成绩底下。同样,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离开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无法实现。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有志定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教师对于学生必须热情培养其学习的志趣,教育他们树立为祖国学习的崇高思想,变学生的要我学我要学。对于刚刚迈进化学大门的初三学生来说,对于新学科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研究怎样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首先是要上好第一课通过精心地安排镁带燃烧、碳铵分解等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学生的兴趣吸引上来,并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介绍我国化学科学、化学工业的发展及我国古代在化学上的伟大贡献,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我要学的目的。
实践证明,教学的目的性越强,就越能吸引学生产生追求的意识,因此兴趣亦越浓。
  三、引导式教学激励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深化和巩固,要靠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想使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第一、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有联系,第二,必须能够提供某种新知识,创造引人人胜的情境。化学教学中,在阐述理论或取得结论时,常用实验的方法或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进行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操作、探究、讨论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又如在讲授溶解度概念时,组织学生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探索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等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在学生精神状态最佳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提高。以便学生记忆深刻,余兴不消。
  教师的语言是否精炼,有味、直观、生动。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持续。语言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可以创造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的环境。如在讲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一节时。用拳头比喻原子核,用手指在空间表示核外电子的运动。形象地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这样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较好。总之,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学之有趣、轻松、愉快。比空洞地说教,照本宣科好得多。当然,语言的启发应注意到科学性,切忌信口开河。
  四、探索规律,提高兴趣
  教学中通过挖掘知识的规律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单纯传授知识,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充分培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兴趣。
例如: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的一大难点,怎样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呢?在教材中曾三次讲到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这些化学方程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H2CCO都是还原剂。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这是它们的联系。但是又有区别, CCO还原CuO生成同样的产物CO2,但反应条件不同。方程式中CO2的状态前者标“↑ ”后者不标“↑”。通过这样的分析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防止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使学生在分析探索中产生了兴趣。又如:讲原子结构示意图,把120号元素编成四句口诀形式。化合价难记、书写方程式易出错误,均编成口诀记忆。学生通过学中记、记中用、用中熟。达到口、脑、手并用。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性趣。使学生感觉难中不难。

更多精彩文章

  •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
  • 食盐的化学式及食盐的主要成分
  • 蒸馏水能喝吗,长期喝蒸馏水的坏处
  • 我们如何正确解读化学
  • 让化学走进生活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