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复习——词的古今义差异

来源:教学经验发布时间:2012-08-14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文中同一词语的含义存在着差异,若按现代文中常用的意思去解释文言文的词语,就会感到不可理解,或对文言文句意的理解产生错误,如《出师表》中有个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意思是,先帝(刘备)不因我卑贱粗野,不惜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来看望我。加点的“卑鄙”,在现代文中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如卑鄙无耻;而在本句中作“身分低微,出生鄙野”讲,若按现在的意思去解释“卑鄙”,那就说明诸葛亮的品德不行了,这与原文的意思是不相符的。阅读文言文课文时,特别要注意这类古今义差异很大的词语,不能用词语的现代义硬套文言文词语的含义

说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

 

(1)一狼径去

(2)屠自后断其股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5)扁鹊复见

(6)会宾客大宴

(7)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8)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0)无案牍之劳形

(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12)儿女共沾巾

(13)高可二黍许

(14)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

(15)文理有疏密

(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7)寻病终

(1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19)池非不深也

(20)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2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23)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4)微斯人,吾谁与旧

(2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8)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29)旦曰,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0)等死,死国可乎

(3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32)亲贤臣,远小人

(3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3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6)火爆声,呼呼风声

(37)而山不加增,何苦不平?

(3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9)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44)邑人稍稍宾客其父

(45)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1)去:离开/往

 

(2)股:大腿/今常指机构中的组织单位,或用作量词

(3)几何:多少/今指数学的一个学科

(4)走:跑/行

(5)复:再,又,副词/往复、重复

 

(6)会:集合(一说:恰逢、适逢)/聚集、见面,或者一定目的的集会等

(7)少:稍微/数量小,丢失等。稍稍:渐渐地/稍微

(8)方:方圆/今常指方向或四个角都90度的四边形、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9)曾:并、尚且、连……都/今常用义为:曾

(10)形:身/样子

(11)但:只,副词/常常用作转折连词

(12)儿女:小孩和女子/子女

 

(13)可:大约/今常用作表示许可、可能、值得、转折等

(14)简:简拔、选择/简单、简直等

 

(15)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16)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仅指妻子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今常指没有生路的地方

(17)寻:顷刻,这里是不久的意思/找

(18)扶:沿、顺着/挽扶、扶助等

(19)池:护城河/今常指水塘,多指人工挖的,如池沼

(20)以为:把……用来作为(或:用……做)。 “以为”,两个词,以,介词,用、把,“以”

(21) 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①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②放弃或损害自己的利益。

(22)县官  古义:朝廷。今义:一县的首长。

(23) 亲戚  古义:指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4)微:无,没有/微小、细微

 

(25)间:参与,读jiàn/空隙、间隔等,或用作量词

(26)可以:助动词“可”与介词“以”连用。可:可以;以:凭借、靠。“可以”即“可以凭借”/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表示可能、能够,或表示许可

(27)再:第二次/今表示动作的重复

 

(28)会计:动词“会”与动词“计”的连用;聚会商议/今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29)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30)等死:同样是死/等待死亡

(31)开张:扩大/今多指店铺开业

 

(32)所以: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解释为“……的原因”/今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3)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言语、行为恶劣

(34)“所”与“以”合成的名词性短语:用来……的/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6)中间:中间夹杂/里面

(35)可以:能够凭借/能愿动词

(38)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7)何苦:愁什么/不值得,犯不着

(39)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40)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1)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可解释为“多次”。

(42)突兀  古义:高大。今义:来得突然。

(43) 涕  古义:原指“眼泪”,汉以后也指“鼻涕”。此句中意为“眼泪”。今义:鼻涕。

(44)稍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45)烈士  古义:有志之士。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的人。

 

    更多精彩文章

    • “背诵常见名言名句”复习备考资料
    • 中考古诗词赏析要领
    • 中考漫画题题型解说
    • 2007年中考语文复习提要
    • 关于中考语文的几点建议
    • 明年中考作文趋势--从课改区中考看命题变化
    • 中考言外之意题的审题思路
    • 古今地名对照总表
    • 语文版初中语文总复习之课文重点生字词
    • 2006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评析
    • 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歧变
    • 中国作文批判(前言)
    • 巧用小对联,搞活大语文
    • 再读《庖丁解牛》
    • 源于诗词的作家笔名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