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之【教学反思】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2-10-21

针对这节课,在我的教学笔记中,我是这样记录的:
                   一首“打油诗”盘活一堂课
    以海拔为基础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很具地理专业水准。对于初次接触专业性地理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从一些弯弯曲曲的线中能看出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哪里是山脊、山谷.....,颇为费神。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精心编了一首“打油诗”,使本知识点可以很快被学生掌握,而且使同学们乐于其中。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我在课堂上也很得意地向学生推荐:
               等高线地形图之歌
                等高线,海拔出,
                山峰之处有标注;
                陡坡密,缓坡疏,
                两山之间是鞍部;
                下弯脊,上弯谷,
                悬崖就在相交处。
   要充分理解这首“诗”,还必须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对之“注解”,方能实现既能背诵也能运用。
   “等高线,海拔出”,说明等高线产生的基础依据是海拔,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山峰之处有标注”,是说山峰所在的地方在图中是有明显的标记的,通常是用一个实心的黑三角标示出来。
    “陡坡密,缓坡疏”,在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呈现出相对密集,线与线之间的距离较小,反之为缓坡。
    “两山之间是鞍部”,在紧邻的两个山峰之间,就是鞍部所在。
    “下弯脊,上弯谷”,“下弯”是指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的一组等高线,是山脊所在;“上弯”是指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的一组等高线,是山谷所在。
    “悬崖就在相交处”,等高线是不能相交的,若出现等高线十分邻近,从视觉上看是“相交”了,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悬崖所在的位置。
    当我向同学们说:“为了帮助大家编更好地掌握等高线地形图,我精心为大家编写了一首‘诗’”!台下一片轻笑,以为老师在以夸张的语气逗他们乐呢。
    当我把“诗”写出来,并科学地加以讲解后,同学们发现这确实有助于他们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首先,从韵律来看,本“诗”压韵很好,句句压韵。
    其次,从节奏感来看,本“诗”很有节奏感,可按快板节奏念,富有动感,若谱之以曲,应可朗朗上口。
    第三,从内容来看,把等高线地形图所表达的地形部位都囊括在内了。
    第四,从课堂效果看,同学们兴趣盎然。
    第五,从教学角度而言,一首简单的打油诗,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而且让学生对此知识点印象颇深,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就这样,原本枯燥难懂的一堂课被盘活了,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更多精彩文章

    •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 《西南边陲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反思
    • 《香港》课堂教学反思
    • 《中国的位置与范围》教学反思
    • 一次特殊地理课的教学反思
    • 高三地理课教学反思
    • 洋流的教学反思
    • 《气候的威力》教学反思
    •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 地理教学反思记什么
    • 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 《地图》之【教学反思】
    • 初中地理研究课展示课后反思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