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与实践

来源:中小教案发布时间:2013-01-24

本就是教师个人表演,全部的教学过程几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教师没有清晰的目标意识;有的教学目标中只有知识技能目标,整个的教学过程几乎就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播过程。 

  我们不禁要问:这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通过这节课教师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信息素养?教师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方法的吗?信息技术课不应该还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课! 

  二、 现实教学目标设计的误区及其根源 

  (一)误区: 1、重形式轻目标。由于教师没能很好的理解新课标,一味的追求教学方法的出新,导致教学设计中出现“重形式轻目标”的现象,教学过程不能体现设计的教学目标。“重形式轻目标”的典型案例: 

  老师激动地说:梦想是美丽的。梦想是神奇的。今天,我们就来放飞自己的梦想!板书课题:下书汉字:梦在网上飞! 

  复习上节课内容:请会的学生上来演示并表扬其操作。 

  “今天,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和Power Point 软件来进行一次活动。”教师明确本节课目标任务。课件出示活动题目:××班“梦之路”电视台优秀节目展播。“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开始设计制作你们组的节目。同学们,加油啊!老师期待着你的成功!”教师激情四射地鼓励学生。(以上环节耗时约7分钟)而后,学生便分组开始了各自的活动,讨论、设计、操作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则微笑着巡视于各组之间。(此环节历时约20分钟) 

  教师指挥暂停操作。 “各组的作品都完成了吗?”“完成了!”孩子们齐声回答。“很好!下面请你们来展示一下各组制作的节目。”四个小组开始分别展示: 

  第一组的作品是《新闻快递》。一名学生充当节目主持人,另一名学生操作电脑展示,小主持人脱稿演说,落落大方,颇有些央视“国嘴”的风范。 

  之后上场的第二组、第三、第四组分别以“世界各地”、“好朋友专栏”和“智力世界”为内容做了精彩的展示。(这时整节课已过去了37分钟) 

  展示过后,教师点评说:“同学们,今天你们做出了如此精彩的作品,老师为你们骄傲!”话锋一转,“除了本节课我们用到的以外,你们知道网络还有哪些功能吗?”“资源共享!”“发送邮件!”“传递信息!”……学生们自由地回答着。“同学们,你们说的很对。”教师小结,“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努力——梦想成真!好,下课!” 

  这节课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好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无所禁锢的教学模式,卓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适时地激励与评价,加上学生精彩的课堂表现,似乎是一节无懈可击的好课!事实真的如此吗?抚案自忖,这样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一节课结束后,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呢?即便是综合练习课,学生也应当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只有切实解决了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才算是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一个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形式多有创意,课堂气氛多好,都是一次失败的教学行为。 

  2、重知识轻素养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重知识轻素养”的教学设计,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代替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目标。下面“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计算机病毒”的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和Internet的应用;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及防治 

  细读“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目标中只有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仍然是老一套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由于单一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可能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在生活、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应用,知道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但这些都只是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谈话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设计一个计算机病毒,让全球的计算机系统瞬间瘫痪,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教育信号,这难道不是这节单向知识传播教育的失败吗? 

  我们的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使学生能够明白计算机和网络在哪些方面的应用,是否清楚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及防范的方法;然后设计一些考核的策略和方法。 

  

    更多精彩文章

    • 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学什么
    •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 教好信息技术课
    • 一节语文网络课的教学反思
    • 对《制作课程表》一课的教学反思
    • 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认识 internet》
    •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 精心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 信息技术教学的"秘密武器"
    • 有关课件之反思
    •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演示式导入法
    •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 培养兴趣、提高效率
    • 《数字变变变》课后反思
    • 注重操作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 注意年龄特点从兴趣入手进行教学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