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学习成功的奠基石

来源:教学方法发布时间:2013-04-03

教学论文

 

 

 

 

 

 

 

 

 

 

 


课前预习是搞好课堂学习的重要步骤,是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效率、培养自学能力的有力措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种地要备耕,建房要备料,军队打仗要备战,教师讲课要备课,足见“预”之重要性。自然,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因此必须搞好预习,它对上好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预习可以扫清听课学习的知识障碍。

课前预习,首先要通读课文,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词典,可以搬掉这些“拦路虎”。其次,听新课必然要用到一些旧知识,因为新旧知识总是千丝万缕地联系着的,通过预习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为学好新课做必要的准备。

第二,预习可以提高听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前只要认真预习了,就会发现许多自己不懂的东西,就急于想把它弄明白,这样,就会大大激发求知欲,听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可以大大增强。

第三,预习可以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有利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预习可以发现问题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去听课,根据预习的重点、难点来确定听课的重点,就能使听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加强了听课学习的针对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预习可以提高记笔记的针对性。预习后对课文内容较熟悉了,老师讲的内容自己心里一清二楚,这样也就提高了记笔记的针对性,此外预习还可以提高思维力,通过预习对篇章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领会,一些容易的问题可以先行解决,一些不懂的内容带到课堂上,经老师的启发和点拔,对问题的理解,对全部知识的领会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把自己预习的思路和老师讲课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自己的学习并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第四,预习可以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习者自己单独首次接触新知识,要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发现问题,并设法自己解决问题。实践证明,一些能长期坚持预习的同学,其独立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表现在他们阅读速度快、思维敏捷、善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比较归类,也很善于联想和想象。他们能够较快地发现问题并抓住问题的实质,通过努力而获得真知,这种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会大大提高学习质量,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其实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但人一生的学习,绝大部分时间是没有老师指导的,因此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

根据预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预习划分为学期预习、阶段预习和课前预习。学期预习,首先要看目录,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然后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读要用浏览的方法,不必精读朗读;阶段预习,要通读本单元各篇课文,特别要注意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在通读的过程中,应能初步看出各篇文章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以略读为宜,不拘于字词句,不看注释。课前预习,是预习的重点,要花较多时间和较大气力,要仔细精读,更要反复地朗读,与此同时,查字典、看注释,以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看课后思考练习以启发思维,预习每一篇课文,都应该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文章写了什么?通过所写的内容要表达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文章好在哪里?有没有不足之处?自己认为哪些重点和难点?能否解决?怎样解决?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写出预习笔记,确定听课计划。

语文课的预习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阅读法

阅读法是语文预习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一般说,语文教材都是可以读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事。读的方法各种各样,有精读、略读、朗读、默读、扫读、跳读等,语文预习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读法。

查阅法

语文预习要借助大量的工具书,一般字词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读书,更高层的问题,则要查阅更多的书籍、资料,要熟练地掌握各种工具书的使用方法,以备语文学习之用。

标记、笔记法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做标记可以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标记过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最后,预习注意的问题包括:1、预习时间的长短要合理安排。2、预习忌先入为主,钻牛角尖。3、预习时不必求全知全解,能理清文章基本即可。

预习的好处大大超出了课堂学习,它是一个人一生的奠基石,充分利用学校有老师辅导的有利时机,通过预习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今后独立学习和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认清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前学习的落实,明确预习的任务,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使预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课堂语文学习服务。

 

    更多精彩文章

    • 成功激励格言176条
    • 成功激励格言精选
    • 巧用小对联,搞活大语文
    • 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歧变
    • 源于诗词的作家笔名
    • 中国作文批判(前言)
    • 再读《庖丁解牛》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