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成章、钩心斗角的回文诗

来源:中小课堂发布时间:2013-08-22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它妙在诗中文句从头至尾往复回环,读之成韵,突出地继承了诗歌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了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
   清朝女诗人吴绛雪的回环诗《春夏秋冬》堪称这钟雅趣诗体中的珍品。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一首诗要从十六字中回环出来,且不失季节特色,读之耐人回味。
   回文诗始创年代已不可考,但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领风骚。如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汤显祖等,皆有回文诗传世。本期我们约请朱老师带你一起去领略“回文诗”的魅力。(伊帆)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顺读、逆读、蝉联读皆成章句的诗篇。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释义:“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由于“回文”的文字组合所产生的新意境,实在具有美学欣赏价值。它的形式千姿百态: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单句回文、双句回文;单篇复沓回环和偶篇复沓回环,等等。下面我们撷来几首不同形式的回文诗赏析。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宋代苏轼《菩萨蛮》)此为单句回文体,第二句在第一句顺读的基础上转为逆向组合。全诗给人一种缠绵软丽、别离失落的阴柔之美。从诗中仿佛可见一位温柔可爱的“江南娇”,隔着小梅红的篱笆深情地偷看“我”,谁知随着岁月的流失,“醉不成欢惨将别”,彼此的爱情终被变成美好的错位。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这是广东高州县观山寺壁上石刻回文诗,属于单篇回文体,顺读、逆读皆成文章。顺读此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由大到小,由近及远。从“绿水傍林”、“落日明月”、“冷井寒泉”写到“鸥飞鹤伴”、“流溪远棹”,清新流畅,充满诗情画意。回文:“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逆读虽也同样顺理成章,不失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好形象,然而描写的事物则由小到大,由远及近,意境显得更加幽远。又如清朝丘浚《菩萨蛮·秋思》:“销魂别处何寥寂,感情含思愁生极。倦睡困方深,更阑夜正沉。沉檀烧细炷,香冷帏空处。寒光月影斜,横透碧窗纱。”顺读,诗眼为一个“愁”字。题目“秋思”,表明了这首词作的主旨。诗中主人公在深秋的一个夜晚,面对“香冷帏空”,愁思而不得入眠,于是焚香拜月,寄托思念。通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倒读:“纱窗碧透横斜影,月光寒处空帏冷。香炷细烧檀,沉沉正夜阑。更深方困睡,倦极生愁思。含情感寂寥,何处别魂销。” 同样精巧别致,寂寥含情。与前一首相比,表达方式和和切入角有所不同。本诗前三联先写景,最后一联抒发出离愁别绪的情怀;而前一首顺读的诗,作者是下笔擒旨——“销魂别处”“愁生极”,先抒情,后写景。
   再如,“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这是湖北咸丰县一首《万柳堤即景》回文诗。画面清新优美,和谐自然。读着诗句,脑海里便会叠现出和风习习,绿柳飘拂,好一派“春城一色”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此诗属于本篇回复式,修辞手法运用的是回环格加顶真格,即后两句为前两句语的倒读文。读之琅琅上口,犹如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前浪未停而后浪又起,循环往复,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回文诗中还有两种不同于以上回文诗的形式,即双篇回复式和本篇回复式。双篇回复式,是由两首构成一个回复的诗歌篇章。如宋代李禺有《两相思》回文诗。其一:“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这是写丈夫思念其妻的,全诗采用情物连结的方式。开头一个问句,概述了思妇心切,到了望眼欲穿的地步。接着用“壶空怕酌”、“笔下难成”两个细节,描写出思妇手足无措、心绪不宁的心情。因为离别久远,又无鸿雁捎信,所以,“孤灯夜守”,倍觉凄凉,油然生思。而回文:“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往来,水隔山遥望眼枯。”反读却又成为妻子思念丈夫。从所押“u”韵(姑苏韵)和“夫”、“孤”、“途”、“壶”、“枯”等韵脚来看,感情含蓄蕴藉,真切深沉。这种回文形式,顺读表达一种意境,逆读又表现一个主题。各具情态,又相得益彰。
   总之,“诗言志”,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回文诗”就是其中的另类。它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复沓咏叹、回环叠唱的艺术传统。曾有人将它误解为文字游戏,而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作了正本清源:“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随着人们对美的不断认识和追求,“回文诗”应该成为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

    更多精彩文章

    • 中国作文批判(前言)
    • 再读《庖丁解牛》
    • 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歧变
    • 巧用小对联,搞活大语文
    • 源于诗词的作家笔名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