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传统与创新的再认识——评《米罗斯的维纳斯》一课

来源:好学堂发布时间:2014-09-08

音乐《少女的祈祷》导入;然后明确了本节的三点教学目标,分小组朗读课文(每组读两段),并用笔画出难懂的句子;接下来就进入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过程,师生共同讨论了四个问题;再是请同学们提出有哪些不懂的句子,教师提出几个重要语句,大家讨论、明确;在归纳总结全文之后,教师的教学进入了拓展阶段,教师展示了一幅龙的图片、一张电影《乱世佳人》的剧照、一张舞蹈“千手观音”的照片,让同学们谈谈残缺美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中的魅力。课堂在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作业的时候结束。
  该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这堂课是一节公开课。因此,在一些地方力图展示其课堂教学的创新之处,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更是运用了最流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创设情景的环节,有朗读课文的环节,有师生讨论的环节,也有拓展提高的环节。应该说,这与我看到的其他青年(工作没几年)教师的课大同小异。
  但是,我在听完这堂课的时候,总觉得不对味儿。难道,青年教师的课就是这样体现创新的吗?难道,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就是这样吗?难道,我们就不该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有所继承吗?难道,我们就不该对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的各种语文教学模式有所扬弃吗?
  这些课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到底姓什么?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我们是要走出小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但是,语文姓语名文,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语文课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
  比如,这堂课的开始是播放音乐《少女的祈祷》,并且请同学们说说欣赏之后的体会。教师的本意是想从欣赏艺术而产生的美感进入课文,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但殊不知,这样做只能让人觉得牵强。让学生回答听了这段音乐的感受,这样的问题缺少目的性,使学生不知所云,无法猜测教师这样问的意旨。实际上没有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回答,有的说“感觉很轻松”,有的说“想起了童年”,等等。这样的导入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语文的根本:语言文字。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用一段精彩的话或展示一段文字导入课文,简单、迅速、目标明确的进入课文。
  再如,教学的拓展部分,教师展示了好几幅图片来说明残缺美的无穷魅力,但却使学生在不断展示的纷繁图片中淹没了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更多精彩文章

    •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参考精选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有效课堂教学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 面对《新课程标准》——反思语文教学
    • 语言转化是关键——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
    • 给学生多一点赏识 ----几年来语文教学中获得的一点启示
    •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 听任老师《一夜的工作》感悟
    • 让说话和作文风趣一点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教案当在品味反思中生成
    • 在预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