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4-11-21


刘星河

一、自读目标
《死水》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二、自读程序
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
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三 、自读点拨
《死水》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现代格律诗”的“三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去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四、自读思考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3.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4.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5.“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6.“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7.“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8.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赞美》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答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3、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4、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5、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6、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7、略8、归纳概括全诗内容。
《赞美》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更多精彩文章

    • 高三作文教案:爱生活,爱读书,爱作文(网友来稿)
    • 高三作文备考教案:细节描写——记叙文的灵魂(网友来稿)
    • 《胡同文化》教案
    •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七(教师中心吐血力荐)
    • 新沂市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 示范课教案
    •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
    •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二(教师中心吐血力荐)
    •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三(教师中心吐血力荐)
    •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四(教师中心吐血力荐)
    • 主旨辐射与中心辐辏
    • 高考作文之生动描写出文采(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 谈谈《聊斋志异》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 《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教案
    • “研究式作文实践活动”指导...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