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4-09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顾学过的数
2、明确学习主题
(设计意图:降低学习的起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为学习因数和倍数做好铺垫;明确学习方向,知道本节课是对2个非零自然数关系的研究。)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2和p13例1
(1)2×6=1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个不是零的自然数之间是因数(倍数)的关系?
(3)怎样找出18的全部因数?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表示出18的因数?
要求:1、独立学习       2、时间6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指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线,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形成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思考的学习,成为有思考的数学课堂,而思考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2、全班交流
问题一:初建模型
在图式结合中构建因数、倍数的概念,并从中感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有着互逆关系的一组概念。
问题二:深化模型
明确因数与倍数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内化因数、倍数的内涵,从中提炼出因数、倍数模型的本质意义。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问题三:应用模型
①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表示方法。
②找30、36的因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多数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是初步的认知,那么教师有价值的追问,才能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理解概念的本质,提升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从而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模型,并能够运用模型找一个数的因数。)
3、议一议
(1)今天学习的因数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倍数与倍一样吗?
(2)通过找一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议一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从而避免了学生就题论题式的学习,达到例题仅仅是学习的载体的目的。)
三、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6=12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和6的倍数。
3×4=12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第12-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倍数的内涵,理解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形成有序思考;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倍数的内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 纸

    更多精彩文章

    • 第5课时 2、5、3的倍数的练习 导学案
    • 2、5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 《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 第四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案
    • 小数乘整数 教学设计
    •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 欣赏与设计练习教学设计
    • 第三节 《因数和倍数对比》教学设计
    • 第二课时 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案
    • 2、5、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 小数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 《赤壁之战》(大话版)教学设计
    • 《约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 等腰直角三角形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