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七十五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7-06-21

12.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开启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新时代,助推法治中国建设迈向新阶段。下列民法总则制定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征求意见稿)》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在中国人大正式公布,向社会公众征求修改意见④中国共产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13.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新区规划范围是综合考虑了交通、地质、水文、建设成本等方面因素,经过反复深入论证选定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解决大城市病难题,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有力、有序、有效地疏解出去。用唯物论的观点看,设立雄安新区充分说明

①要充分考虑客观存在的条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应根据需要创造事物的客观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④解决大城市病难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2016年10月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提升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支持发展健康医疗旅游、健身休闲运动等产业,扩大健康产业规模,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发展健康产业有利于

①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巩固健康产业的基础地位

②更好满足人民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需求

③实现居民健康全覆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④实现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习近平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应做到“德主刑辅”

③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④讲道德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讲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可通过图示表示。很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列政策实施后,市场变化与下图示(图中D1为政策出台前相关物品的需求量,D2为政策出台后的需求量)对应正确的是

 
 

①北京实施医改新政,取消公立医疗机构15%的药品加成

②国务院确定,从20171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

③财政部通知,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税率由5%调整为7.5%

W市出台相关规定,本地人购买第二套房首讨比例由30%提高至50%

A.甲—① B.己  C.丙 D.丁

17. “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机器人抢工作”这类新闻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人开始担心担心自己的饭碗能否保住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建议美国政府“对机器人征税”,税款用于帮助那些因机器人而失业的人获得新技能、进入新行业。对机器人征税 

会刺激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企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会促使企业减少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从而放慢机器人替代人工的速度

需要在机器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与人类福利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之间做出权衡

在一个开放、竞争的世界市场中,如果一国通过对机器人征税,会抑制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其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就可能被削弱,从而失去更多的就业岗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当前,朝鲜半岛局势持续升温,中方重申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三原则”:第一、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第二、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第三、中国自身的正当国家安全利益必须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这说明

①维护朝鲜半岛周边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②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③我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④我国在维护亚太稳定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9.近年来,网络直播发展迅速,争奇斗艳的“网红”们受到许多青少年追捧。然而,与一般汲汲于名气变现的“网红”不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等,他们用自己的凡人善举和奉献精神向社会提供了真善美、传递着正能量。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默默运行的道德底盘,是真正的“网红”。材料表明

①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直播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最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④“网红”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017223日,习近平到河北省安新县考察时强调“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树立~盘棋思想,加强对新区与周边区域的统一规划管控,避免城市规模过度扩张,促进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从哲学上看,促进新区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是因为

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整体与部分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③事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④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101日起施行。《民法总则》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侵害个人信息现象,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开篇第一条,回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从唯物史观看,民法总则的制定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

③是调整上层建筑,使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④旨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之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2017年3月份以来,在短短22天内,北京市密集发布11项与房产限购相关的政策,全面封堵投机炒房行为。这表明

① 住房建造和交易应以满足居民自住为目的

② 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与缺陷

③ 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经济泡沫

④ 要建立适应国情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制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3.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6日至7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了中美元首会晤。双方在事关两国重大利益的安全与外交、全面经贸合作、执法和络安全以及人文交流领域建立对话机制达成共识。材料体现了

①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判断具有一致性

③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矛盾的主次方面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达成平衡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右边漫画《侵害》,村民说“城里人干净了 我们却受害了”,体现了

 A.辩证否定的“扬弈”  B.发展的实质

C.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关系    D.对立统一关系

38.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某市政府安装了一个人工智能中枢——城市数据大脑。该城市数据大脑可以连接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数据资源,建立城市“神经络”,把控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全局,帮助城市“思考和决策”。2016年9月,该城市数据大脑首期“迎战”交通拥堵。数以百亿计的城市交通管理数据被集中输入城市大脑,在一个虚拟的数字城市中构建算法模型,计算出更“聪明”的交通疏导方案,有效的缓解了该市的交通拥堵状态。目前,该城市数据大脑广泛运用于该市的交通运输、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电商零售、仓储物流、智能导购、客户服务等各个行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城市数据大脑的使用对该市政府履职行为的影响。(12分)

①政府履职行为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3分)(原理分要求;每点一分,共三分。)

②城市数据大脑提供的城市数据信息,为该市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了该市政府决策能力和水平。(3分)

(本要点处理大数据与政府决策的关系,学生答案正确表述出这一关系即可。一般表述为:大数据提供了什么,促进或者有利于政府做出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等等。三个决策未必需要表述完整。)

③能帮助政府为市民及时提供必要的管理与服务,协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3分)

(本要点处理大数据与政府执行的关系,学生答案正确表述出这种关系即可。一般表述为:大数据提供了什么,促进或者有利于政府依法履职或者依法行政,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等等。)

④依据数据大脑提供的民意反馈,政府能有效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对各职能部门履职的监督,不断改进和完善政府的履职行为。(3分)

(本要点处理大数据与政府接受监督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政府依据大数据监督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其二政府依据大数据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从大数据怎样帮助政府履职、怎样促使政府对人民负责、依法行政、接受监督四个角度回答也是可以的,每个角度3分。)

2)结合材料和生产与消费的知识,分析说明大数据是如何影响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动。(14分)

影响消费:数据成为新的消费对象,它提供的信息将拓展人们的消费需求,(3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提高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3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分)

(本要点的原理依据是生产决定消费。考生必须答出大数据的生产提供了消费对象、拓展了消费需求、改变了消费方式、提高了消费水平,每个2分,最多6分。)

②影响生产:人们对数据消费的需求,能带动着与数据相关的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2分)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2分)提高劳动力的质量。(2分)(本要点的原理依据是消费影响生产。主要处理三个关系:其一、新消费热点与新的产业形成和发展;新的消费需求与生产调整和升级换代;消费对劳动力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学生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分值与其他要点相同。学生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最高得分6分。)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开始实施。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制定一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实践的要求的基础性、综合性的民事法典势在必行。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经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典编纂的全过程,作为设计民事法典、倡导社会公德、弘扬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的精神引领,使民事法典成为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的内在戒律和外在约束。

1)结合材料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说明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理由。(12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2分)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2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用来引领民事关系的协调和解决,是我国社会经济、民事关系的发展的客观要求。(2分)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2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必将推动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2分)

(本题处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的思路设计答案。由于设置的问题中对原理有明确要求,因此原理共6分,每一点2分,以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2结合材料和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法总则的编纂与实施过程的作用。(10分)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分)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会引领民法总则的编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3分)③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2分)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会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民事行为,促使民法总则更好地发挥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公序良俗的作用。(3分)

(本题设问点明了文化的作用原理,因此答案设置按照文化影响政治、文化影响人两个方面关系去处理。每个要点原理2分,解释3分。答案未必求全,教师认为考生是朝着这两个方向去处理关系,就可以给分。)

3)民为邦本,法系根基。《民法总则》是民事的权利宣言,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法律百科全书。请你为在校园宣传《民法总则》提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①邀请法律工作者进校宣传《民法总则》意义与内容。

②召开班会,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

③编成课本剧,通过生动的演出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

(每条2分;建议要满足校园宣传与民法总则的要求。)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自产生以来,经过历朝历代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历史积淀十分丰厚,文化内涵丰富绚丽。中国诗词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生活智慧和价值取向,提升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位,涵养民族气节,孕育民族品格。

中国古诗词也曾被冷落而沉寂。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契合社会中蕴藏着的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改变以往文化传播中的说教口吻,借助新媒体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将传统文化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综艺形式结合起来,把诗词的内涵和魅力发挥到极致,因此,男女老少都陶醉其中。

2)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经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媒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应如何做到文化自觉。(10分)

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塑造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做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3分)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精选优秀文化内容,挖掘其现实价值,创新传播形式和手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4分)主动担当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发挥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在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作用。(3分)

39、(共26分)

2017年3月28日,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该剧播出不足半月,无论收视率、点击率都持续走高,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主旋律”式的影视作品题材缺乏创新,人物形象脸谱化,非黑即白,缺少血肉,而《人民的名义》则抓住了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形象设计更加丰满。在剧情和表演上充分借鉴英剧和美剧,剧情跌宕起伏,表演生动立体。相比于传统的反腐题材,该剧深刻揭露了当前中国官场腐败现状,反映了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了反腐败的民心所愿。其编剧周梅森曾深入检察机关一线体验生活,深入到监狱、反贪局侦查指挥中心等地采访调查,与办案检察官、纪检干部、监狱干警、服刑贪官等座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1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谈谈与传统反腐电视剧相比,《人民的名义》得到观众认可的原因。(12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人民的名义》抓住了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形象设计更加丰满。(3分)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勇于揭露矛盾,《人民的名义》深刻揭露了当前中国官场腐败现状,回应民心所愿。(3分)

矛盾具有特殊性,《人民的名义》准确把握了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时代特点,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10分)

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人民的名义》立足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3分)
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人民的名义》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编剧深入检察机关一线,与办案检察官等座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3分)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人民的名义》借鉴英剧、美剧的拍摄手法,以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2分)
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人民的名义》大胆创新题材,深刻揭露中国社会反腐现实。(2分)

3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回应了反腐的民心所愿,请你为国家反腐倡廉建设设计两条宣传标语。(4分)

反腐倡廉,功在千秋。

激浊扬清,为党为民。

 


    更多精彩文章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八十一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五十七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六十五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六十一
    • 让我偷偷递一个高考政治知识点小抄给你
    •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押题秘卷十五
    •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押题秘卷九
    • 【月考题】2017年政治高考模拟试题七十八
    • 人教版思相政治必修4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
    • 人教版全日制政治高一上复习:第2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 掌握科学的审题和答题方法
    • 2009年高考名师手记之:政治篇(六)
    • 高考政治复习:实践理解要避免误区
    • 高考政治复习:多看多想切忌死记硬背
    • 高一政治复习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方式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