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602)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2017年高考冲刺模拟(三)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7-06-28


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2017年高考冲刺模拟(三)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面前,这片丘陵上的水泽该是遗存了。…… 
说它是遗存,就得先从(附丽∕附着)其上的黄土说起。
邙山那么多的黄土,其实都是移民——远古时从青藏高原(飘落∕洒落)而来。邙山土厚,一层层(积淀∕沉淀)着中华旷远的史页,可谓炎黄流绪之源了。厚土边便是大河。大河天上来,一路上开山劈岭,特别是首尾两段,气势鬼神都敬畏。可,到了经过邙山一程,竟静下来、①柔起来。厚土壁立千仞,大河水波不兴。         。到底是与黄泥同出西北有了青梅竹马的情愫,还是河中有泥、泥中存水久了惯了已经相契得只剩温润?不知道,谁说得出呢!②说得出的是,这厚土极老,老得比原住民的先辈更像先辈;这沼泽也极早,早得原住民既使最年长的也只能记得爷爷的爷爷在世时就存在了。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土地爷怜悯山岗上干旱,找到和他有着表亲的大河水伯,借了一碗水,倒在邙山顶上低洼处,便有了这么一个沼泽。不可信,但很动人。
这样莽沧的土山上有处水藏,这样幽僻的地方一片生机,如何不诱人?于是,四季中总会来上若干次。一个人,顶多两三同行,林中穿行后,水边小坐,              。天热,赤足入水,惊起雉鸡或野鸭,趔趄追去,直到泥水加身而犹觉意味不尽;③水寒,(径直∕径自)行至芦花深处,长啸起落,仿佛魏晋竹林在眼前。雪盖,苍黄点缀,银白笼统,总见苍鹰扶摇在天,足慰故乡之思:④这片沼泽,于我,算是故交了。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契(qì)      旷远      壁立千仞
B.悯(mǐn)     情愫      既使
C.沼(zhǎo)    莽沧      幽僻     
D.趄(jū)      苍黄      扶摇
【答案示例】: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规范字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既”应为“即”;C项,“沧”应为“苍”;D项,“趄”应为“qiè”】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附丽      飘落     积淀   径直
B.附丽      洒落     积淀   径自
C.附着      飘落     沉淀   径自
D.附着      洒落     沉淀   径直
【答案示例】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空应填“附丽”。附丽,依附;附着。附着,较小的物体沾在较大的物体上。水泽,处在广袤黄土之上,用“附着”不合语境。第二空应填“飘落”。“飘落”,符合前面语境“移民”,从远处而来。“洒落”,从高处往低处落下。第三空应填“积淀”。积淀,①积累沉淀;②名词,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根据语境,“一层层”“史页”,选“积淀”更佳。第四空,选“径直”。径直,强调直接行动。径自,强调自己行动。根据前后语境,景致“诱人”,感情“故交”,强调直接,更能表达急切浓烈之情。】
3. 文中序号的标点和两处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  大河左辅右抱潜流无声,厚土层峦叠嶂水中对镜      听风过飒飒,望芦苇萋萋
B.②!  厚土层峦叠嶂水中对镜, 大河左辅右抱潜流无声     望芦苇萋萋,听风过飒飒
C.③;  厚土层峦叠嶂水中对镜, 大河左辅右抱潜流无声     听风过飒飒,望芦苇萋萋
D.④:  大河左辅右抱潜流无声,厚土层峦叠嶂水中对镜     望芦苇萋萋,听风过飒飒
【答案示例】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
【解题思路】【标点①、②处正确。③处应用句号。“水寒”,“天热”,“雪盖”,此三层内容并列。也正因此,第④处,应该用句号,若用冒号,“这片沼泽,于我,算是故交了”,就不足以总结涵盖前面三层内容。第一处横线,所填之句,根据横线前内容,先述黄土,后表大河,前后对应陈述主体一致;横线后内容,先述河流,跟所填后句“大河”衔接紧密。第二处,从音韵平仄角度和具体语境,B项之句更佳。】
(原创)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垃圾漂浮臭气熏天的护城河终于河清海晏,玉带环城了。
B.一夜暴富后,他过起了奢靡无度的生活,米珠薪桂,灯红酒绿,昔日的艰苦朴素荡然无存。
C.他没有对阅读材料进行很好的筛选,没有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一味儿广泛涉猎,要想短时间内积累到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无异于沙里淘金。
D.他只是出于同情,在微博上发了个求助帖子,谁会想到受到了来自社会各层面的不虞之誉?面对媒体,他真有些手足无措。
【答案示例】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河清海晏:黄河的水也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此处望文生义。B项,米珠薪桂:米和柴的价格像珍珠和桂木一样,形容物价贵得出奇。此处理解错误。C项,沙里淘金:从沙子里淘出黄金,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也形容费力大而成效少。属于褒贬两用词,此处用后一种意思。D项,与“想到”有重复,语法使用错误。】
(原创)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我前天与王老师在办公室再三看了两遍。
B.对高考材料作文应该如何开头这个问题上,两位作者的看法很不一致。
C.电影制作要追求票房价值的观点,被近期发表的一些文章批评,我认为是正确的。
D.学生志向的高远和低下,对其能否成才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励学生科学地确立志向,是教育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答案示例】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多重状语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前天在办公室与王老师再三”。B项,句式杂糅,“对……问题”与“(在)……上”两种格式混合在一起。C项,表意不明:“我认为正确的”,可以是“追求票房价值的观点”,也可以是“一些文章”的“批评”。D项正确,两面对两面,合乎语法和逻辑。】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所谓的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众多古代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包括晚清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探索。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孜孜矻矻,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革命与战争、民族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必须介入与回应这些历史巨变,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因此,理论家的工作并非仅仅复述古人的辞句,而是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紧密互动。事实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愈来愈紧密。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 24 版)
6、下列对“中国文化传统”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
B、晚清至20世纪,中西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的事实,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键问题的复杂程度。
C、任何时期的文学所操守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D、当今社会,文化“创新”改变了文化传统的发展方向,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
【答案示例】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信息是根据原文第一段第一句的信息筛选整合而来,表述正确。B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第一段第二句的后半部分,这里的关键是对“问题”理解,从原文看,“问题”是指第一句所说的“关键问题”,此项正确。C项,根据原文第一段中的两句话重新组织的,与原文内容吻合,选项正确。D项,混淆是非,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三段中第六句话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原文说“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此项错误。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中逐渐融入了西方各种文化元素,因而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B、五四时期的“盗火者”与崇洋媚外分子尽管都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但方式却不相同,一种是借鉴创新,而另一种却是照搬表述模式,以西方文化逻辑来表述中华民族历史。
C、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才能深刻理解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同时也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
D、在工业社会与农耕社会文化的碰撞下,对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文化基因、社会功能、重大启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古今的思想含量和独特价值。
【答案示例】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A项,错误,以偏概全,强加因果,信息来源于文中第一段的第三句、第四句。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其成功的根本标志是“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B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的第二段,意思与原文吻合,理解正确;C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第三段的第四句、第五句,理解正确;D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的最后几句话,理解正确。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之所以说五四新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的范例,关键是因为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B、为了便于论述个人观点,第一段作者为了说明文化传统的守成、创新问题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和有关古代批评家的引用论证方法。
C、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一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这与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D、为了讲清楚区分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标准,第二段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指明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创新,而崇洋分子是生搬硬套。
【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A项,此项正确,信息来源于第一段,原文讲“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B项,从原文看第一节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因果论证这三种论方法,表述正确。C项,错误,于文无据,信息来源于第三段后半部分,原文没有此信息。D项,正确,信息来源于第二段。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太元八年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1)子劝之。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2)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冬,十月。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融驰使白秦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以“强弱异势,不如速降”。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
  (而下面加点)
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而下面去掉点)
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饥甚,民有进壶飧、豚髀者,坚食之,赐帛十匹,绵十斤。辞曰:“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弗顾而去。坚谓张夫人曰:“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潸然流涕。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1)垂:又名慕容霸,鲜卑族人。公元384年建立后燕,后投降前秦。姚苌:后秦武昭帝,羌族。公元357年与前秦战于三原,兵败投降,后为苻坚部将。(2)羌虏:即分别指慕容垂、姚苌的国家。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        闲:认为……闲适
B.栅淮以遏东兵                        栅:动词,用竹、木等做成的东西阻拦或防卫
C.欲不战以老秦师                      老:使得对方衰竭,疲惫 
D.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  趣:趋赴,奔向
【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思路】闲:同“娴”,熟悉,精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我以铁骑蹙而杀之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             沛公安在
D.民有进壶飧、豚髀者               妾之美我者
【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思路】A项,“而”均表顺承,连词。 B项,前“以”,来,表目的,连词;后“以”,因为,表原因,连词。  C项,前“安”,哪里,表疑问,副词;后“安”,哪里,疑问代词。D项,前“者”,“……的”,助词;后“者”,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代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B.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C.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D.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题思路】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先弄清上下文的语意,猜解画波浪线部分的大致意思,通过四个选项中不同停顿点形成的句意,贯通理解,通过排除方法选择正确选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出自所选文段第三段。
B. “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拜”是授予官职。古代“致仕”和“乞骸骨”,二者意思是不一样的。
C.胡彬认为,敌人众多以致粮草不继,大军可以迅速出动一举剿灭。
D.秦军大败,关键在于秦王轻信谄谀之言冒险东征,融又认为谢玄的建议非常正确,中计失策有关。
【参考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
【解题思路】A项.文中第三段只是牵涉“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在第四段,秦兵逃跑时发生。B项.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辞官不做了,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称“致仕”,也可以将“致仕”理解为官员退休;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二者不一样,选项正确。C项.胡彬认为贼人众多,自己粮尽,就不能与大军相见了。D项.融认为秦王坚的建议正确。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5分)                    
(2)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5分) 
【参考答案】  
(1)鲜卑、羌虏都(是)我们的仇敌,他们等待一旦有机会就来实现报仇复国的志向,(这样的人)所陈述的计策谋略,怎么能听从呢!  
(2)(我们)仅仅率领军队稍微退却,让他们渡河到当中的时候,我军用铁骑迫近(他们)猛烈冲杀,这样没有不胜的道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
【解题思路】翻译时要注重根据语境,调动语言知识积累,推测重要实词的含义,理解语句中的活用与文言句式等现象。
得分点:(1)【参考评分:“是”,判断;“风尘之变”;“以”,来;“策画”,计策筹划、谋略。各一分。】   
(2)【参考评分:“但”,仅仅、只;“少”,略微、稍微;“蹙”,迫近、逼迫;“蔑”,没有;整体句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太元八年(383年)七月,秦王苻坚下诏大举发兵入侵东晋,百姓每十名成年男子中征发一人当兵;良家子弟二十岁以下勇武有力的,都被任命为羽林郎。当时朝臣都不想让苻坚南下,只有慕容垂、姚苌和应征来的良家子弟希望打仗。阳平公苻融对苻坚说:“鲜卑、羌虏都是我们的仇敌,他们一直在等待机会报仇复国,这样人所说的话怎么能听呢?良家少年不过是富家子弟,不熟悉军旅之事,不过是顺口说些阿谀奉承的话讨陛下欢心罢了。如今陛下信用这些人,轻率地南伐,我担心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有后患,到时候悔之不及。”苻坚不听。
十月。前秦卫将军梁成等率领五万将士驻扎在洛水,在淮河上设立栅栏以阻止东晋的援军。谢石、谢玄等在离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扎营,因为害怕梁成而不敢进兵。胡彬粮草将要用尽,暗中派人告诉谢石等人说:“现在秦军声势盛大,我一旦没有了粮草,恐怕我们就不能再相见了。”秦人抓到送信的人,押送到苻融那里。苻融派人驰报秦王苻坚,说:“晋军人少,容易对付,只怕他们逃走,请秦王速来。”苻坚于是将大军留在项城,自己带了八千轻骑兵,日夜兼程,赶往寿阳和苻融会合。秦人派尚书朱序去劝降谢石,说“秦强晋弱,力量相差悬殊,不如速速投降”。朱序却私下对谢石等人说:“如果秦军百万之众全数到达,晋军自然很难与之对抗。现在趁大军未会集,应该迅速出击;如果打败前秦前锋,则秦军气势一泄,就可击败他们了。”
谢石听说苻坚已到寿阳,非常害怕,想要不出战拖疲秦军。谢琰劝谢石听从朱序的话。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直奔洛涧,未出十里,梁成就依涧布好阵势等待他们。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水,攻击梁成军队,大破秦军,斩梁成和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阻断秦军撤退的险要渡口。秦军步兵和骑兵陷入混乱中,争相渡河,损失了一万五千士兵,刘牢之军队抓到秦扬州刺史王显等,缴获武器军备和粮饷。于是谢石诸军从水陆相继前进。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观察,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苻坚以为都是晋兵,回头对苻融说:“晋军也是劲敌,怎么能说他们弱呢?”怅然若失,开始有畏惧之色。
秦兵在靠近淝水的地方列阵,晋军就无法渡江。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阁下孤军深入,而靠着河岸列阵,这是作持久战的打算,不是想要速战速决。如果阁下能稍稍将兵阵向后移动一下,让晋兵得以渡河,然后一决胜负,不也是件好事吗?”前秦的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阻止晋军渡河,倒是万全之策。”苻坚说:“我们引兵稍退,等他们渡河到当中的时候,我军以铁骑猛烈冲杀,这样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言之有理,于是传令秦兵退却。秦兵一退就停不下来。谢玄、谢琰、桓伊等立刻带兵渡河追击。苻融骑马布阵,想要指挥后退的士兵,但是马被绊倒,为晋兵所杀,秦兵于是溃败。谢玄等乘胜追击到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布满田野山川。
苻坚中了箭,单人独骑逃到淮北,很饿,百姓进献了一壶水泡饭和猪腿,苻坚吃了以后,赏赐帛十匹,绵十斤。献食者推辞说:“陛下不肯安于逸乐,冒险征伐东晋,是自取困苦。臣民是陛下之子,陛下是臣民的君父,哪有儿子进食父亲还求回报的?”便头也不回地离去。苻坚对张夫人说:“经过这一役,我还有何面目再治天下呀!”潸然而泪下。
四、(24分)删掉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问题。(8分)
南歌子①
雨暗初疑夜⑵,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⑶,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⑷。
卯酒醒还困⑸,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⑹?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宋代    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②。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注】①这首词写于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期间。②“蓝桥”:唐人裴铏传奇《裴航》云:相传蓝桥有仙窟,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云英:女仙之妹,历经曲折后终得升仙。
创作背景:在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年代,苏轼的不同政见,毫不掩饰地从他的笔端流泻出来。他卷入了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极其复杂的新旧党争。随着矛盾斗争的日趋尖锐激烈,他不仅与变法人物的距离越来越大,而且自我意识到他们的不满与威胁。于是自己请求外任,离开朝廷到杭州任通判。后来到密州,又调徐州,再改湖州。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府时,当时苏轼并不知道即将发生“乌台诗案”。
(1)本词结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流水这一无情的客观景物以人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2分)作者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的写照.(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中的语言与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考生要从诗歌内容、手法运用、作用等方面阐述。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上片写作者骑马赶路从怀疑忧虑到轻快的心情,反映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2分)下片写作者对神仙之事的遐想,抒发了不得成仙而去(遁世隐逸)的感慨。(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题思路】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上片写出游途中的晴雨变化,以及骑马赶路的轻快心情。写草,写沙,写路,各具特点和美感,都是为了衬托出骑在马背上的人在匆匆赶路以及苏轼的轻快的心情。下句以抒情为主,情中有景。着重写旅途的劳顿以及对神仙之事的遐想。用“只有”二字表示了轻轻地叹惋。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跟人相处的时候,孔子警醒我们“_________,________。”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跟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统治者妄想追求霍去病那样的筑坛祭天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两句是“         ,       。”
(3)韩愈《师说》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了士大夫以社会地位为借口而耻于互相学习的心理。
【答案】(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4分)
从全球范围看,智慧城市建设各有偏重:以“数字城市”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重点是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①________________;以“智能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信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以提升城市管理和运营的效率;② ________________,重点是信息通信技术在文化消费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人文关怀。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是,科技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主流,管理型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渐被重视,但与人们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人文型智慧城市建设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关注较少。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联系和句式的一致性。根据后文句式提升城市的某种功能,再联系前文信息通信技术的内容,可以确定①处为“以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根据前文“以……为中心的……”的句式及后文提到的“人文型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可以确定②处的内容。
【参考答案】 ①以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②以“智慧生活”为中心的“人文型智慧城市”
17、下面两副对联描写的名人各是谁?如果请你将其中一位推荐给其他读者,你会选谁?为什么?请写明推荐理由。要求:①符合人物的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不超过60字。
人物一: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人物二: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先要结合两副对联中关键词语回答出所写的人物名字;然后选其中一个人物写推荐语,推荐语的内容要符合人物的特点,可以结合人物的事迹、形象特点等。
【参考答案】人物一:白居易。人物二:陶渊明。
示例一:推荐对象:白居易。理由: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一生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达则兼济天下,穷亦不改其志。他的精神引导着我们向上。
示例二:推荐对象:陶渊明。理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陶渊明坚守节操,淡泊宁静,洁身自好,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18、.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16年秋季大连白领跳槽原因和选择新工作最看重因素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2017年高考(602)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2017年高考冲刺模拟(三)
2017年高考(602)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2017年高考冲刺模拟(三)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题思路】图表类试题,一定要注意对图表中的数据加以研究找出发展趋势。①从柱形代表的数据方面入手。②从柱形图与坐标系联系所体现的意义方面入手。③从柱形图本身不同的高度对比数据方面入手。④从分析柱形图通过对比体现的意义方面入手。2.分析题干要求,定向归纳概括。题目要求将所给两个图表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而且不能超过80个字。这两个图表的信息分别是“2016年秋季大连白领跳槽原因”和“2016年秋季大连白领跳槽最看重因素”,按照“抓大放小、求同存异”的原则,答题时要先概括出两图中居前的也是较主要的因素,然后阐述居后的次要的因素。
【参考答案】2016年秋季大连白领跳槽原因和选择新工作最看重因素居前四位的分别是职业发展、薪酬、福利待遇、职位晋升。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画夜诗雨
王逸竹
(1)虽是暮春三月,天气依然有些许清凉,可以用“淅沥以萧飒”来描述此时屋外的风雨之声,虽为细雨,然“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2)晚饭过后,我伫立于阳台,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个世界真是无处不充满着哲学的光芒。在那嘈杂的雨声里,远处通往池塘的排水渠里的急湍,呼号奋发,如千军万马厮杀,金铁之声不绝于耳,令人精神亢奋,而身前的纷纷雨丝却又默然无声,使人顿起柔腻之感。①
(3)我非常享受那清新的风夹着霏霏细雨洒在脸上的感觉,从小就喜欢,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忧愁感,我会在花季的年龄唱着《爱与哀愁》,那歌词的第一句“走在风雨中”是那么切合我的天性。那雨温柔润泽的感觉不仅令我忧伤,也会让我轻松,我深沉地拉动胸中的风箱。②顿时感觉到我的每个细胞都复活了,我的肺似乎也蓝了,紧接着全身也都蓝了,这是一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是御风而行的感觉,我忽然有了“来吾道夫先路”的豪情。
(4)夜幕徐徐降落,昏黄的路灯也亮起来了,雨细了些,在昏黄的路灯下,像一片朦胧的雾霭,但是很薄,很轻,像青纱,像女人的面幂。此时的天空已经变成紫罗兰色,在东边霓虹街灯的辉映下,色调由西向东逐渐偏暖,像是哪位国画大师用侧锋在生宣上写了几笔,氤氲,弥漫而渐变,但是水痕依然清晰可见,书卷气十足,可是这毕竟是纯自然的造化杰作,无论哪位大师造化在手也不可能画得这么自然,因为大师的作品毕竟是人为的,有太多的斧凿痕迹,而造化是天然去雕饰的。
(5)在这梦幻一般的景色里,听着耳旁那屋檐下雨滴击打不锈钢管的天籁,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我真怀疑俞伯牙当年是因为钟子期病亡之后,没有知音才破琴绝弦的。有哪位真正的音乐家听到如此冲虚的天籁,还敢狂妄自大呢?真正伟大的人,都是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我想牛顿当年否定自己的科学成就,转而研究神学也是与此不无关系的。
(6)天固然是远景,但又似乎是近景,因为它包容着我们,无处不在,仰头即在眼前。在天底下,极目远眺,远处一片混沌,似乎蕴藏着无穷的黑暗,又似乎蕴藏着无穷的秘密,只有依稀可见的微弱光线稍稍给人以希望,那是梦的眼睛。
(7)中景,是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几棵依然光秃的不知名的大树,犹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佳丽,一旦得到君恩雨露,便尽情舒展,尽态极妍。
(8)离我最近的就要算是池塘了,此时,虽然已是春雨初歇,然而,那沟渠依然是瀑布依然,已然不像先前看得那么清晰,在右边路灯的光辉映照下,那激流与水面撞击一瞬间的飞花碎玉依然清新可见。只是池塘的水变得幽幽的,阴阴的,沉沉的,加上那棵高大秃树的狰狞可怖的倒影,不免让我以为这个池塘就是通往地狱的入口,只是在微风偶然吹皱一池春水的时候,才会稍稍闪烁着粼粼的光芒,由于光芒是反射昏黄路灯的光辉,所以那闪烁的光芒中略带了点儿昏黄色彩,混沌的,疲惫的,怅惘的,犹如清晨上班路上所看到的一双双惺忪的眼睛,看得出来,这个世界已经疲惫很久了。
(2017年1月18日散文网,原文有删改)
19、请简析第二段的作用。(4分)
19.【参考答案】(1)内容上,使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2)结构上,此段起到了对下文作者哲学思考具体内容的统领作用。例如动与静,明与暗,远与近,荣与枯,生与死,悲与喜的辩证思考。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作用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题思路】从题干中的“有什么作用”来分析,这属于作用类的理解题。先弄清材料的内容,再看具有哪些一般性的作用,然后结合文章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20. 请简要概括作者描绘的夜景特点,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4分)
【参考答案】(1)特点:自然清新,轻柔温暖;朦胧混沌,疲惫怅惘。(2分)
(2)手法: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爱与哀愁》歌词、《阿房宫赋》《秋声赋》等古诗文,写出了夜的深沉氤氲,使文章的文化感厚重;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和高山流水的典故,写出了雨夜的清新自然,使语句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D。
【解题思路】本题干中的“简要概括”表明这是一道形象概括归纳题。特点概括抓住关键词“朦胧”“ 色调偏暖”“ 自然”“天然去雕饰”“ 混沌”“疲惫怅惘”。手法题,先确认手法,再分析如何运用和表达效果。比喻如“像一片朦胧的雾霭,但是很薄,很轻,像青纱,像女人的面幂”;典故如伯牙子期等。
2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分析画线①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解释画线②处的含意。(2分)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夜雨的独特感受,湍流涌动,令人精神亢奋;细雨无声,使人顿起柔腻之感。
(2)“忧伤”是指天性忧愁,多愁善感,雨温柔润泽的感觉,令我忧伤。“轻松” 是指温柔润泽的细雨使我精神复活,御风而行,豪情顿生。“忧伤”与“轻松”看似矛盾,却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胸中的风箱”,比喻内心的波澜,“深沉地拉动”,是指作者面对“夜”“雨”有了深沉的哲学思考。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
【解题思路】第(1)句中的“默然无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柔腻之感”则反映了作者的感受。理解第(2)句含意的关键是扣住“忧伤”与“轻松”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从表面看是矛盾的,却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而“胸中的风箱”则比喻内心的起伏。
22. 作者在第2节说“这个世界真是无处不充满着哲学的光芒”而在结尾又说“看得出来,这个世界已经疲惫很久了。”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1)这个世界充满了哲学的光芒,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灵动与静谧的结合,②悲苦与喜悦的交融,③伟大与谦卑的相显,④科学与神学的互补,⑤遥远与咫尺的交织,⑥黑暗与光明的相伴,⑦枯寂与繁华的转换,⑧生存与死亡的对话等等。生活充满了辩证的色彩,我们应正确的认识世界和积极地生活。(3分)
(2)文末最后一句表面是写雨中的世界混沌得让人疲惫,其实是写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功利性强,熙熙攘攘,失去了宁静的氛围,没有了心灵的自由。从而告诉我们要有心灵的宁静、精神的港湾,不要被物质所奴役。(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先理解这两句话的表面意思,第2段写触物有声,令人精神亢奋;默然无声,使人顿起柔腻之感。表现动与静的结合。第3段,天性忧愁,多愁善感。雨温柔润泽的感觉,令我忧伤,也会让我轻松。精神复活,御风而行,豪情顿生。这是哲学中悲与喜的交融;第4、5段,写出了人为与造化的对垒,伟大与谦卑的相显,科学与神学的统一。第6段,揭示了混沌的黑暗与希望的梦,遥远与邻近的交织。第7段,“光秃秃”的枯寂,“尽态极妍”的繁华,这表现了枯寂与繁华的转换。第8段,“飞花碎玉”的瀑流与“地狱入口”的池塘。这是生与死的对话。 “疲惫”指非常疲乏,“很久”则表明了时间长,联系雨中的世界可知,此句表面上是指雨中的世界混沌得让人疲惫;再结合当下现实社会,人们追求名利,失去了精神的宁静,便不难推知,文章旨在号召读者要拥有精神的世界,不被物欲所束缚。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斯坦威钢琴公司是德国人斯坦威于1853年创立的。公司刚开始时,只有斯坦威和他的几个儿子进行手工制作,制作一台钢琴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速度很慢,但斯坦威对孩子们说:“要么不造,要么就造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在父亲的感召下,几个儿子日复一日对钢琴精雕细琢,先后取得了一百多项发明专利,无形中谱写了现代钢琴制造业的新篇章。这种制造理念延续了160多年,即便是到了机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公司依然采用最为严格的方式制造钢琴,他们宁愿牺牲大量订单,也绝不粗制滥造,因此一百多年来,斯坦威钢琴成为全世界无数音乐家公认的最好品牌。
要求:请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
【审题立意】 材料表述的是美国斯坦威钢琴公司160多年来积极负责、认真做好每一架钢琴的发展历程:公司成立之初,斯坦威和他的儿子们就坚定“要么不造,要么就造世界上最好的钢琴”的理念;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即便到了机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该公司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制造理念,认真做好每一架钢琴,并因此先后取得了一百多项发明专利,制造的钢琴得到无数音乐家的认可。审题立意时,要关注斯坦威钢琴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创始人斯坦威的思想等。
【参考立意】 ①工匠精神代代传(精雕细琢才有高品质、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②卓越来源于坚持。③舍与得。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⑤宁精勿滥,成就传奇。

    更多精彩文章

    • 一文顶你复习仨月!近三年高考9科必考点统计与分析!附2018高考各科命题方向预测(纯
    • 熟练解三角形
    • 高考真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 一天一道高考题004——命题及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 【特刊】毛衣高考作文自主命题
    • 高考命题人说:“你不做最新试题,你考什么考!”
    • 跪了!连续五年命中高考作文题,秘诀竟是这个!
    • 所谓“小地方”和“名校”,都是伪命题
    • 高考倒计时|每日一道高考题,助力高考得高分(86)
    • 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类型及答题指导
    • 如何提高自己犯的错误?
    • 做家庭作业,千万不要抄啊!
    • 方法必读:高中近义词辨析常用四种方法
    • 方法点拨:写好作文开头的经典九法
    • 文科怎么学 浅谈高中文科学习体会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