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拥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20-12-10

 一项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实验。

为弄清“学习态度”背后的真相,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卡洛·德韦克设计了一项实验。
该方法简单易行,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
 
卡洛·德维克在第一阶段发现,有两组学生在学业上有相似的表现,他们分别为A组和B组。
两个组的AB学生被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同一套练习。惟一不同的是,两组学生在答题完毕后,将会听到老师不同的表扬。
小组A的孩子会听到老师对他说:“哇,你真聪明,考了这么高的分数!”
另外,B组的孩子还会听到:“哇,你一定很努力!成绩很好.”
赞美背后的迷思:不同的思考方式。
 
一般的解释是,老师或父母的表扬,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而重复越多,表扬的效果越强。
这里说的是两种不同的表扬方式——评价式表扬和描述式表扬。
简言之,“评价式赞扬”赞扬是某人某一行为的结果。例如“你真聪明”,“你真漂亮”,“我很喜欢你的样子”等等。
描述式表扬是指对某人某一行为给予赞扬的过程。例如“你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一定是因为你努力了”,“我看你是非常用心地读书,所以读得这么好,不是吗?”
根据调查,在前一种表扬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大多自以为是,自以为很聪明,很英俊,也很有智慧。
那又如何?她们不太愿意“打破”对自己“聪明”的评价,她们做事更多是为了形象,她们会把“测试”当作“威胁”,把“挑战”当作“轻蔑”。她们更容易生气。
与后者相比,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勇敢地去尝试,相信努力一定会有结果,自我感觉也很好,更加谦逊,礼貌,心态也更加积极。
可歌可泣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我们换个方式赞美一下,好吗?
03年的“固定型思维”与“成长思维”
普林斯顿大学也无独有偶地进行了测试。
 
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都很靠前,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不差吧?
可普林斯顿大学对此却熟视无睹,还举行了一次考试,不及格。
这所学校告诉其中一半的学生,考试是为了确定他们是否“足够”能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对于另外一半的学生,我们想要测试一下你们的牛群的数量。
因此,被告诉“够”的学生只回答了70%的问题,而被告知“不知道有多牛”的学生回答了90%。
它只是一种试探,并不算“赞扬”,却有那么大的威力。这究竟是为什么?
事实上,赞扬(或称赞)只不过是传达内心思想的“信息”。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对孩子最有影响的还是他们的“思考方式”。
CarolDweck根据他的研究提出了两种思考方式。一个是“固定型思维方式”,另一个是“成长性思维方式”。
具有一定思维定势的人在面对一项任务时,会将其与他人的评价联系起来。
如果别人对我有负面的评价,他经常会想:“如果我做得不好怎么办?”如果别人给了他很困难的东西,他就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生存能力的威胁。
事实上,这一威胁完全是他自己的“幻想”。
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他会把任何挑战、解决问题的机会都当作一种提升自己、锻炼能力的途径。
他会想着“通过考试我能达到什么程度”,“我是否还有进步的空间”,“这次练习我真的尽力了吗,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纠正”等等。
想想看,一个拥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他清楚,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就,但他更愿意努力,他总是怀着一种对新知识的热情,他总是愿意为了学习新知识而拼命钻研,即使在废寝忘食的情况下。
这样的人,不但有「躬身入局」的精神和能力,更会为周围人所喜爱和认同。
因为成长型思维这么好,为什么我们很难改变自己呢?
如何成为一个具有成长思维的人?
 
父母们都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变成“固定型思维”的人,但是事实总是向人们所期待的相反的方向发展。
常被我们认为对孩子有益的对话,如“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样做父母真喜欢”等,反而给孩子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成为束缚他们思维发展的枷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给予孩子任何正面积极的赞扬呢?
不是这样的“终生成长”一书的作者(以及上面提到的作者)CarolDweck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
”“当我们的孩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时,我们不能热烈地赞扬他们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不去欣赏他们的成功吗?没有这个道理。“我只是说,我们应该避免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来赞美——那种评价他们的才智和才能的方式,或者是使他们觉得,我们不是为了他们所做的努力,而是因为他们的才智和才智而自豪。”
即父母要在儿童早期建立正确的“思考方式”,就要先改变自己的“目光”关注。
在做重大决定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以自我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并且善于赞扬孩子做出的选择。为此,你应该说:
"我喜欢你为解决数学难题而想的各种办法,最后把这些难题都解决了。"
"我感到你们一直在扩大自己的视野,努力尝试有难度的挑战,这是我所欣赏的。"
「你居然这么专心做今天的作业!」
 
那小孩呢当他感觉自己可以应付这次任务时,他会更愿意下一次挑战难度较大或稍高的任务。
渐渐地,他会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去做,不断地循环,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最终形成一个“终生学习”的思维习惯。
那么,如果你说,我现在已经成年,不需要这些赞美,但我也想要成长型的思维方式呢?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自我决定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促使一个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有三个:安全感,自主性和胜任感。
这些因素一层一层地递进,像一道涟漪从里到外展开。
要想成为一个能够“自我决定”的人,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牢固的安全感。
一个人只有充分的安全感,才能发挥出个人的自主性,敢于解决问题。
并且,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最终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获得了胜任感,即“自信”。
例如,你在某些情况下,确保自己感到很安全,或者通过心理咨询,找到了自己的“安全着陆岛”。
这座岛上,你可以尽情探索,尽情玩耍,而不必担心会发生什么问题。
这时,我们跟着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玩游戏升级”,慢慢的玩“怪物”,玩“等级”,获得能力的成长,最终拥有“成长思维”。
2005年概述
 
古代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说过一句名言:“人不会为事物本身而烦恼,他会为事物本身而烦恼。”
希望把“固定型思维”变成“成长思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要“贴标签”。不能“贴标签”于自己,也不能让别人给自己贴标签,更不能“贴标签”于别人。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只要把目光集中在一处,集中在自我成长上,然后慢慢地就会发现,别人的意见只是一个参考,真正的大陆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你们怎么想?

    更多精彩文章

    • 认知风格与学习方式的偏好
    • 学习心理指导的途径和方式
    • 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 知识改变命运的名人故事
    • 如何改进你的学习
    • 学习是磨炼创造力的过程
    • 毛泽东教育我们活在学习之中的一天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