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识的引进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10-01

这是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一段时期。当时鸦片战争的失败已使清朝上层一些人士认识到西学乃一“图强御侮”之道,而且强调不仅要学其“船坚炮利”的技术,还要学其声、光、电、化的“格致之学”,以期能“探索科学根底”,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皮毛知识”①,由此开始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化学书籍,并使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进入到理论知识引进阶段。其主要表现是,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书籍《博物新编》(1855年),成为中国传播近代化学理论知识的开端;第一次在《格物探原》(1856年)中把西方的Che mistry译为“化学”①一词,为化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译名,并沿用至今;创办了从事翻译工作的“京师同文馆”(1862年)和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1867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化学专业译著《化学入门》(1868 年),特别是由英人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和中国学者徐寿(1818——1884)等人合译出版了一整套化学专业系列著作,其中包括相当于普通化学的《化学鉴原》(1871年),相当于分析化学的《化学分原》(1872年),讲述有机化学的《化学鉴原续编》(1874年)和无机化学的《化学鉴原补编》(1879年),还有相当于定性分析化学的《化学考质》(1883年)和定量分析化学的《化学求数》(1883年),以及《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1885 年)和《西药大成中国名目表》(1887年)等,已经开始比较全面、系统地引进了当时西方比较优秀的化学著作。此外,还有其它出版社出版的《化学须知》(1879 年)、《化学源流》(1879年)和《化学新编》(1896年)等理论知识书籍,以及《制火药法》(1871年)、《西药大成》(1879年)、 《冶金录》(1873年)、《回热炉法》( 1877年)、《硫强水法》(1877年)、《造铁全法》(1877 年)等化学工艺著作。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清廷设立的翻译机构系统地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近代化学和化工书籍,比较主动地引进了较多的化学理论知识,为近代以至现代中国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更多精彩文章

    • 理论和实际的脱节性
    • 西方化学的引进
    • 积极开展理论研究
    • 理论探索期或化学哲学期
    • 理论化学研究的起步
    • 知识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 理论化学人才
    • 化学知识的社会化
    • 化学理论和化学理论之间的矛盾运动
    • 实验事实与化学理论之间的矛盾运动
    • 丰富的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 化学发展内外因素的契合机制
    • 对人类主流文化的贡献
    • 太阳系的化学组成
    • 化学的社会文化结构模式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