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11-18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Dalton J 总结各种元素化合时的质量比例关系,提出了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且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同一种元素的原子质量、形状和性质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则不相同。他为原子描绘了一个最初的模型,并且合理地解释了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质量关系,从物质结构的微观角度揭示了宏观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原子学说的提出在化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实验现象的出现,尤其是电子、X 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使人们修正了原子不可再分割的观念,进而探讨原子的组成及其内部结构的奥秘。19 世纪后期,物理学家在研究低气压下气体的放电现象时发现了电子,进一步的实验又证明电子是一种带负电并具有一定质量的微粒,电子能从各种不同物质中分离出来,说明电子普遍存在于原子中。既然电子是原子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又是带负电荷的微粒,而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说明在原子中还存在着某种带正电荷的组成部分,而且它所带正电荷的电量必定和原子中所含电子的负电总量相等。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Rutherford E 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原子中这个带正电荷的部分集中在一起,被称为原子核。在此实验的基础上,Rutherford E 提出了带核的原子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并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如果把原子看成是乒乓球体,则原子核只有大头针尖大小,所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而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更多精彩文章

    • 对汞的早期认识
    • 认识化学结构
    • 原子序数就是质子数
    • 对人类主流文化的贡献
    • 通过动态认识过程的方法
    • 通过静态认识过程的方法
    • 原子价、化学键与亲合观
    • 亲合观与原子论
    • 常规认识进程的发现
    • 化学认识的确证
    • 丰富的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 化学的社会文化结构模式
    • 太阳系的化学组成
    • 化学发展内外因素的契合机制
    • 对人类主流文化的贡献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