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中小教案发布时间:2012-11-03

江苏盐城师范学校 李天松

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或结合其他学科)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并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查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加深自己的人文修养,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辩力,造就自己的语文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1.课程改革、新大纲及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国正在酝酿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新课程计划,还是新教学大纲、新教材,都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当前接受学习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增加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水平境界,增强发展性学力。这些都促使语文教育者要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语文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因此,创设和运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2.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往往强调的是“主体性地位”这一理念性原则。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其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理念的错位,导致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无文化”的弊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只有充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把教学过程 聚焦到学生的“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不断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应变力的人才。庞学光在《论教育之超越》中曾说:“人之所以最高,就在于人是以主体性的方式存在的。”只有当我们承认这个主体性的存在,正视这个主体性的存在,才能谈得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于是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 

3.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中出现的“一碰即退”的弊端。语文课堂经过几十年来的“否定——肯定”的质变过程,已出现了语文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可喜变化。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遇到实质性问题,往往是“一碰即退”。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采取的是“课堂讨论法”,认为有此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这种讨论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立。有些老师虽设计了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有些老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 

4.语文学科性质呼唤人文素质的培养。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了文学的教育。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力”,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换言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因此,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当前学生能力的培养囿于课本,课本成为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唯一媒介,成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唯一途径;传统的教学形式——班级教学的封闭性,注定课堂上只能采取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坐在台下接受知识。因此,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1.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研究是指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人类已发现、已定论的东西,相对社会来讲并没有独创性,但这是学生不满足现状、不依赖老师,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独自提出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疑问和怀疑,发现作品的精华,从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

2.教师指导学习和学生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又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开始实施模式时,老师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要“少而精”、“指导要得法”。

3.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藏量、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4.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力图弥补原有教材的不足,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创造课堂教学独特的意趣。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自然地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的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了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语文文学的实际应用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5.广泛阅读与课文研讨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游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书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候,思维相对活跃,他们总是对答案提出质疑,希望另辟奇径,提出更新的见解。这就促使他去大量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它研究性活动,为其所思考的问题提供足够的证据。而当他们经历了信息的选择、分析、综合、表述等一系列研究过程时,他们便用更深、更透的眼光解读课本中的文本。语文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教育,必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形成文化底蕴。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了“课外自读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它读物,不少于300万字”的要求。因此,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应当以教材为纲,以整理、积累知识为目的,重在知识的收集、归类、辨析,使知识条理化、集约化,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增加语文“内存”,夯实语文功底。 

三、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其作用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只要集中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自由地走动,相互翻阅对方的资料,甚至可以大声向其他同学询问。

2.能动性 

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

3.整合性 

传统语文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致于整篇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而研究性教学是针对某个问题而动,它包括三个环节: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实现了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 

4.互动性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研究性语文教学过程 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大碰撞。课堂中各方关系如图所示: 


 


 
作者

学生                         学生

  

              作品
 
 
 

  

5.超前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是“边学边教,学在教前”,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对于老师的教是超前的。这种超前学习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四、模式课实施方法 

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是灵活的,常见的方法为: 1) 课题学习; 2) 专题调研。 

1.课题学习 

许多人也称之为课题报告学习、语文专题研究,就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往往由教师抛出一个内涵比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课题报告。这种方法还可以分为: ① 课题研究(就单篇课文)。如《阿Q正传》一文,可以设定研究课题为《谈谈阿Q》,待学生对阿Q的个性比较清晰时,再设立课题《谈阿Q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还可以继续研究:《从阿Q看鲁迅笔下的国民》、《从〈阿Q正传〉看鲁迅人物塑造艺术》等等。 ② 专题研讨(几篇课文结合)。如《〈指南录〉后序》与《〈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两篇序文比较,可从行文、感情等方面作出研究;《送东阳马生序》、《伶官传序》等文,可作《谈古代“序”文的写法与特色》等专题研究。 

2.专题调研 

这是指学生就教材中的细节进行调查、论证、注释的过程。如绝句的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翻阅工具书对每一个字词作注释;对课文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考证,如《谭嗣同》一文中“‘定国是之诏’是指什么?”、“为什么‘皇上有所询问’却让‘总理衙门传旨’?”,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对一些有争议的课文篇章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那些有争论的观点,作出“你赞成哪一种”的课题研究报告,如《药》一文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理解。 

五、研究性语文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该模式实施的流程是:通读课文——专题调研——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通读课文  这是实施模式课的首要环节,它影响着以后研究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通读课文时可依据体裁采取不同的通读法。如,诗歌可以采用吟诵的形式,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戏剧采用演的形式,小说可采用电影、幻灯的形式等等。总之,首先要把文本留在学生的“心”上。 

专题调研  在通读全文时,学生会对一些字词读音、解释搞不清楚,对有些句子的意思弄不懂,甚至会对文中有些地方提出质疑。这就要求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翻阅、询问把自己心中的疑问研究清楚。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能力,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只有经过专题调研,学生才能理解文本的深邃内涵,才能为下一步确定研究专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确立课题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阶段,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就确立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但每一个问题的研究价值却并不是一样的。这取决于老师的指导,取决于学生占有资料的多少,取决于学生选取的视角,取决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如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形象、环境、语言、主题作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砺文学鉴赏能力。再如议论文,我们可以扣住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作专题研究,把论点的时代意义、现实意义开发出来,把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统一关系凸现出来,把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 

研究学习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老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查找范围。老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文学评论、考察报告、调研报告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条条纲纲、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研究其诗文史资料引用的同学,就会去查阅相关诗词选集或作家研究集;研究荔枝本身的结构的同学,就会去查阅生物学书,甚至有的学生还能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将荔枝介绍得明白无误。这一环节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共同研讨,具有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作用。 

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对的、赞成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学生的资源开始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总结评价  这是进一步对本次研究成果的肯定,把学生个体的成果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 

课后延伸  这有两个作用:一是课内没能完成任务的同学继续研究学习;二是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更为深入。如《白洋淀》一文,我们是这延伸的:《从环境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看〈白〉文的诗化特点》→《由〈白洋淀〉看〈白洋淀纪事〉的艺术成就》→《由〈白洋淀纪事〉看孙犁小说》→《由孙犁小说看中国当代十七年的小说成就》,等等。 

六、实施模式课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必须明确的是,不是课文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途径获得。 

2.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同学应有深浅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向。研究的方向,即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运用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本身获得最有效益的学习。如,对高一的学生不能作《中国小说的发展规律》这样一个研究,只能作一些象《论×××文的历史背景》。 

3.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要达到有所新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结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更多的只是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但只要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点,在查找、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研究,那么就不管这位学生的成果是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甚至有没有研究成果,我们都应该肯定、表扬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的创新活动。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习问题研究》……刁瑞珍 

 2.《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陆  璟 

 3.《“研究性学习”在法国》…………………霍益萍 

 4.《实施课题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曹樟玉 

 5.《语文课题学习与文化阐扬》……………吴旭辉 

6.《开设语文专题研究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缪水娟

7.《文学教育的新起点——评高中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文学特色》………………………………………潘  涌 

8.《创新性学习—面向21世纪的学习理论》刘智运 

9.《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霍益萍 张人红 

    更多精彩文章

    • 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 新知识观: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论基础
    •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性反思
    •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的原则
    •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
    •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任兴荣
    •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 传媒与文本的冲击——由一节语文课所感
    • 解读新课标 做语文课改的先行者
    • 关于说课理论的探讨
    • 不可忽视的两用语境成语
    • 浅谈心理调控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 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的说明
    • 关于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意见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