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形式——编演课本剧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4-12-18

乐至中学    雷再荣

毛永铭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初中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一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编演课本剧,它既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正好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

其实,课本剧一直和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作用也得到了众多教育专家的肯定。用美国教育家克里斯滕•尼卡尔森•纳尔森《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中的理论来审视课本剧,不难发现,课本剧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性学习,它考验学生装的词语能力、空间能力、视觉能力、身体动觉能力、音乐能力、评价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以及张扬个性的能力、自我表现的能力等。

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1、形式新,提高了学生兴趣。

过去教一篇课文,教师依照教参,全面繁复,学生听得索然无味。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新,学生兴趣自然提高。怎样编,谁导演,怎样演,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熟知时代背景。弄清人物性格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还得去学习,掌握。如教学古文《越巫》,倘若按一般的文言文教法,掌握字词、翻译课文、理解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且开展小组竞赛,学生装创作激情、表演欲望、独立创新、合作探究竟识定会大大增强。学生觉得被动会变得主动积极了。这既培养了学生装的竞争互动意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

2、内容新,打好了语文基础。

课本剧的编排,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舞台表演中,大部分是人物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语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引起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装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如编演《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轻视侮辱唐雎时的语言就很有个性,词语都很讲究,若不进行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好演好的。

3、表现新,提高了学生能力。

课本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但表演动作在剧中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它要求表演者个性化的语言辅以准确的动作、逼真的神态来突出人物性格,如《皇帝的新装》中的老大臣看新装时的内心独白,极具惊恐的神态,需要夸张的动作细致的表现出来。学生如能做到,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又对人物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这就培养了学生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4、思维新,增强了创造能力。

编演课本剧同进又是一种审美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在编演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睿智。尤其是编演文言文,学生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会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如把《愚公移山》可改编为文言版、国文版、现代版、方言版、荒诞版来表演,文言版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忠于原文,而荒诞版则完全可以注入现代人的创造求变意识,赋予愚公不顺应时代的移山封闭思维,赋予智叟尊重客观、求变求新的搬家思维。这样,题材范围扩展了,语言动作丰富了,编演空间增大了,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表演定会让人耳目一新,这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水平。

编演课本剧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的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和创新。编演程序为导、选、读、编、按、演、评几步,每一步应做具体要求。

导    编演课本剧,学生往往会陷入充满激情——陷入迷惘——草草收场这样一种虎头蛇尾的尴尬局面,教师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上些电影课,戏剧小品课,结合平时影视中优秀的小品,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同进简要讲授剧本常识,让期限规可循,而不是盲人摸象。做到激之以趣、导之以法。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入编演状态。

选    选较生动的记伤痛性课文。教师要选取那些适于舞台表演的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便于学生编演。

读    要改编课文,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要充分挖掘人物性格的内涵,只有人物性格突出了,课本剧才有成功的可能。同时,在读中找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编    这是课本剧中级为重要的环节。它是演出好坏的先条件。要求做到:1、舞台说明应清楚明了、完整。2、人物对话要极具个性化。3、矛盾冲突要激烈。4、人物动作的编排要符合人物性格,旁白要精炼而具有提示性。

演    是课本剧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课本剧的成败在此尽显。1、它要求舞台布置及道具要与所演的剧情相协调。2、演员要结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把角色演绎出来。人物对白应掌握的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限度的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3、可分小组,按不同版本演出(如国文、现代、方言等),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也便于使用权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以体现合作探究意识。

评    就是教师组织大家在观演后对编演进行评价。着重评价语言、动作、创意。同时,展开讨论,对原课文进行再认识,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实现语文素质的瓣飞跃。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与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溶为一体,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啬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说出自己的见解,要给学生张扬个性、凸显睿智的空间,让学生走上舞台,演绎生活的精彩。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通讯地址:四川省乐至县乐至中学      邮编:641500)

    更多精彩文章

    • 《最后一课》课本剧
    • 合着校本的鼓点,释放生命的活力
    • 给课堂以生机 给学生以活力——阅读教学初探
    • 初中语文课本剧编演之我见
    •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 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的说明
    • 浅谈心理调控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 关于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意见
    • 不可忽视的两用语境成语
    • 关于说课理论的探讨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