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课堂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来源:好学堂发布时间:2015-02-09

    

              宁波信懋学校     周开亲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虽然已经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确定,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并不意味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唯一一种正确的形态,或者要在一堂课中两者并重。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因课而异”,抛开工具人文之争,不求一堂课的面面俱到,而要着眼于整个学习阶段,既注重语言能力培养,重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同步发展,又注重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指出,在具体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非壁垒分明,遥如两极。                     

关键词:课堂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钱梦龙说过:“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读会写、能言善听,则厥功至伟,此外还有什么呢?”韩军曾发问道:“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然后斩钉截铁地回答:“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像上面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在语文界似乎从未停止。而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尽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成为一种共识,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却有颇多迷惑与分歧。近几年许多优质课、观摩课后的评棵时,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这节课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却没有体现工具性,抑或相反。记得宁波万里学校的干国祥老师在慈溪某中学上《斑羚飞渡》一课,在干老师有效引导下,师生互动良好,学生思维活跃,整堂课充满了思想与情感的激荡与流淌。课后,干老师的这堂课成了评课的风暴中心,赞誉的称为“耳目一新,给语文课注如强烈的思辩色彩,人文色彩”,“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等等,批评的则认为“没有体现工具性”,“虽然从文本出发,但是如同哲学课,主题活动课”,褒贬的依据便是人文与工具之争。由此,我发现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个问题,有一些老师陷入了误区,那就是以为一堂语文课必要其既明显体现工具性,又明显体现人文性。

其实,做到这样的“折衷”或者“全面”有些课完全可以,但堂堂课如此我觉得不太现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从大语文的角度来说的,并非针对一堂课。湖南师大的程达老师从现代语文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就曾提出语文课堂学习小学侧重汉语文字,中学侧重汉语文章,大学侧重汉语文学。显然,从一个人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过程看越是在学习的起始阶段,语文的工具特点越鲜明,越是在高级阶段,语文的人文精神越凸现。评价一个老师的课,单凭一堂课就作结论,有失偏颇。因为小至一个单元,大到整整三年,语文老师要给学生的既有知识、技能,又有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等,“教学有法,亦无定法”,只要依据具体的课型,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因课而异”,可以是一堂课的知识技能的讲授训练,也可以是一堂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启迪、熏陶。只要这堂课从语言文字出发,从文本出发,老师成了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对文本的解读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或开拓了视野,激荡了思想,都是一堂值得称道的语文课。就如同看武侠小说,最认同金大侠的“天下武学,殊途同归”。学一句李镇西的“管他工具不工具,管他人文不人文”(《关于活动课“绿的畅想”的争论》,《语文教学通讯》)。现在,有关语文评价正在深入改革,由以前的过于注重选拔和甄别,改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其目的是改进教,改进学,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对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教学,在肯定其在整体上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的前提下,针对一堂课,我们是否可以有更弹性,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评价尺度,不要求一堂课的“面面俱到”。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程会更开放有活力,更促使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拥有独立思考,做课程的开发者,注重自身的阅读积淀,拓展自身的精神领地和人文视野,不以一二堂表演课为榜样,不仅仅满足于“技术崇拜”或“理论快感”。真正给学生以“语文”的素养,替学生打开通往更广大世界的一扇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某些看上去是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环节,其实也体现了“人文性”。或者说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非壁垒分明,遥如两极。语文这门学科,由于其承载的内容所具有的“百科性”,在古代曾是无所不包。在今天,她在促进各门学科相互联系、整合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龙门新语文》顾问顾黄初曾说,走向综合是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大势所趋。各国母语教育的综合性,表现在重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同步发展,表现在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健康人格的培养,将语言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2005年10月,鄞州区语文教研活动在云龙中学展开,马晓奕老师执教公开课《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是一堂综合性活动课。作为一堂成果展示课,从学生表现看,无疑是很成功的。学生参与面广,以诗歌配乐朗诵、视频战争短片的观后感、战争故事讲述、战争新闻报道、演讲等形式分组展示对战争的认识,对和平的呼唤。学生搜集整合了大量资料,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心声,并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无疑从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上都进行了训练,而这种语文能力的实践活动又渗透着学生浓浓的情感,凸现着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很难说工具性占多少,人文性又占多少。最后的畅想时分,动笔写下一段和平鸽的话,既是现场写作的训练,又是情感激荡后的井喷。可以说,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不存在着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设想的具体实施,都“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王荣生语)

“确定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质,并不意味着语文课程与教学只有一种唯一正确的形态。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取向之争依然存在……建立语文课程与教学具体形态多元并呈的格局,是迫切的工作。”(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看来,永远不会存在一种一劳永逸的,理想的,公式化的课堂模式,但是,相信通过上下求索,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定可以抵达更高的境界。

          

    更多精彩文章

    • 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 作为人文的语文教育
    • 评王莲芬老师《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
    •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 激活思维 生生对话,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
    • 重视双基,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也谈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
    • 课堂教学重在感受文本语言
    • 现代课堂教学评价
    •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投意合” ------新课程新理念创造课堂教学新
    •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 浅谈心理调控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 关于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意见
    • 不可忽视的两用语境成语
    • 关于说课理论的探讨
    • 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的说明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