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记实作文”返真归实——初中阶段“记实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3-15

 

让“记实作文”返真归实

 ——初中阶段“记实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作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有感于初中“记实作文”教学的“造假”现象,思考 “记实作文”的本原应为“真实”,认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记实作文”写作中返真归实,并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实践,总结在开放作文教学中构建“真实”的初步尝试和思考。

关键词】“记实作文”教学     真实     返真归实     开放教学

正文

一、正视现状——“记实作文”教学的“造假”现象

试看现在的学生作文,人事造假,思想造假,甚至情感也造假。造成“造假”的原因自然很多,有社会的,有学校的,有老师的,也有学生自身的。面对这么多感情苍白、题材陈旧、形式雷同、缺乏个性的文章,我当时内心的冲撞是十分的激烈:本该属于这些花季孩子的真实、丰富的情感到哪儿去了?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作为语老师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

(一)  学生——编织故事的能手     学生的生活质量出现了“三大三小”现象: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少;外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少。他们手中那支写作的笔怎么会不沉重!想写,无东西可写,编假话;想说,不敢吐真言,说假话。学生的作品哪有童趣、童真可言?

(二)教师——“伪真实”的指导者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引导存在失误:有的教师不研究学生写作的心理动态,不了解也不 关心他们的生活,不去品味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煞费苦心地探寻中、高考意向,出一些旧、俗、隔、套 的文题;方式上步中、高考的后尘,画地为牢;加之作文前的指导不是着眼于触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而一味传 授那些死板的写作理论,除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之外便无话可谈。如此经年累月,必然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心灵的港湾很难荡起涟漪。②态度失当。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缺乏适度的宽容、不是满腔热情地扶持,而 是摆出尊严的面孔说教,甚至任意鄙薄,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带着这样的冲撞我反思了自己和周围同行的作文教学,是的,虽然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但面对事实我们不能否认,封闭式的作文教学和为应试设置的各种条条框框的作文训练,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制约了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操纵作文命题和批改生杀大权的同时,也在扼杀学生的写作乐趣和创造性,将自己与学生隔离在作文这汪洋苦海的两端。

 

二、倡导“求真务实”——回归“记实作文”的本原

北京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在一篇声讨“灰色作文”的文章里,写道:“河水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空气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大海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作文污染了,谁来呼唤绿色?”面对被“假、大、空”污染了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改变现状,引领学生回归“记实作文”的本原?

那么,何谓“记实作文的本原”呢?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就是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这里说的“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说真话,诉真情。叶圣陶说:“写出真实的、诚实的话”,叶老反复强调作文要“理真、情切、意达”。《语文课程标准》主张:低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中年级“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高年级“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的习作“感情真实”。总之,课程标准在作文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求真——有童真、童趣、童语,说真话,不说假话;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写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从作文教学的发展阶段看:“求真”、“求实”是“求活”和“求新”的基础。加之,作文是一门教人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学问,更是一门教人学会真诚的学问。因而,“求真务实”,是“记实作文”教学的真正本原。在教学中,教师应倡导“求真务实”,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言之有务,要对胡编乱造、言不由衷,说“不”!

 

三、对策研究——在开放教学中构建“记实作文”的“真实”灵魂

要构建作文“记实作文”的灵魂,笔者认为,应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全过程的开放。

(一)开放教师的指导思想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造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他把心理临床治疗原理运用于教学,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刻意指导,而是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注重情感的适应性,双方都真诚、平等地进行沟通。“非指导性”教学充满着人本主义的思想光辉。罗杰斯批驳了历史上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等教育行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完全不干预学生思想,只起组织者的作用。因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和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要领会《课标》精神,明确改革目标,用“非指导性”作文理念进行教学,彻底解放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淡化作文概念,模糊作文负累,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使"作文"两字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沉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里,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感悟、体验,去追忆、想像,去剖析、推断,去发现、研究。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多也可,写少也行,没有字数、结构、体裁的限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觅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发现生活真谛。

(二)开放学生生活体验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指出:文学的源泉是不断发展的、无限幸福的社会生活,任何时代、任何内容、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来自一定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惟一源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活也是学生习作的惟一源泉。如果没有了生活的积累,就没有了习作的内容,我们的一切习作训练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于作文和生活的关系,叶圣陶曾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叶老指出,“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可见,生活体验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基础,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引入“真实”作文的源头活水。要走出目前写作教学的困境,激活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尝试:

1)利用各种“触媒”,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课文为触媒,通过问题的激发,加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唤醒学生以往的记忆。如可利用《风筝》课后的一道“研讨和练习”:“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侯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件有趣或难忘的事说给同学听听。”以情境为触媒,打开学生记忆的心门,如在一堂作文课上,让学生将家庭相册中的一张照片带到课上,讲讲老照片的故事,在趣味盎然中,让学生将往事记录成文。

2)在生活互动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互动中把丰富的生活引进作文教学,积累源于生活、富有真情实感的素材。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利用作文的交际功能,又可以促进人际的互动,从而使生活体验与写作相联相融,获得双重的收获。

形成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交往的良性互动。师生互动如何协调、高效,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实施愉快教学,做到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真正与生同“乐”。在相互传递信息时,教师要真心诚意地当好“听众”,当好“导师”,拉家常般与孩子进行交流,尽量缩短心理距离。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师生同台演出,接受采访,讲讲自己的学生生活。这样形象“光辉”的“老天真”又将会出现在“小天真”的作品里。现在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很少与子女沟通。教师可利用作文的交际功能,在二者之间搭一座桥梁。如可在写作前,可先安排学生采访家长,在和谐的交流中酝酿写作的真情实感。另外也可请家长参与到写作教学中来,设计“      眼中的我(你)”系列作文,让学生和家长共同作文,在双方的作文交流中,增进了解。

提供便于生生“情感沟通”的机会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组织各类合作小组,教师应指导他们活动前有计划,活动过程 有记录,活动后有总结,通过指导记载,让学生更用心地去体验活动的过程,另外,这份活动的记录本身就是极好的作文素材。通过互动认识同学,了解同学,相互包容,打开了那扇 “以我为中心” 封闭的心灵大门,引导学生融进了集体,结交了伙伴,促进了友谊,自然写文章时无需“遮遮掩掩”、笔头“留言”,大胆率直地写出想说的话,充分自然地抒发这份“同窗”之情。

创设学生与陌生人群交流的机会  学校教育要引导孩子走出家门、班门、校门去了解社会中的人与事,实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曾鼓励班中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 “跳蚤书市”,扩大了生生之间交往范围,在“公平买卖”中,他们跨年段地交往,结识了不少新伙伴。有亲身经历、真切体验的文章显得生动、有趣。因为这是他们从实践中获得的真情实感。又如在重阳节邀请“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老爷爷来到班中,学生放飞歌声,送上自制的礼物,用爱心向老人送上节日的祝福。孩子们的深情,感动着老人,老人们关爱下一代的言语感化了学子,唤起两代人情感上的共鸣。这种”超亲情”的感情在学生的心田中油然而生,也自然流淌于他们的笔下。

(二)开放“记实作文”的写作形式

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习作也不只是作文课的事,要把练笔贯穿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只有因需而写,形式灵活,才能有效地提高习作能力,有效地提高通过练笔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1)鼓励写观察日记  源于以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的写作观察指导模式,这种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作文教学应注重训练观察作文,指导进行“实物写生”。他为学生提供的233个作文题中“写生”性质的观察作文题共有116个。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四学段”的“阶段目标”分别作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借鉴这种模式,我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不加任何限制,给学生充分自由,只在一定的阶段,让学生自愿挑选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日记,与大家交流、分享。观察日记的记载,既及时积累了习作素材,又训练了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对此如能长期坚持,不仅对作文、对学习语文,而且对学好其他课程,乃至终生学习、一生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指导生活交际类应用作文的写作  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作家和小文人,所以应该使中学生从纯作文中解脱出来,面向现实生活,多进行生活交际类应用作文写作,以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在日本,早在“二战”之前,就规定要写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等,这类文章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为目的)“二战”后,更重视此类作文的写作,“日常作文指导模式”后期代表人物山村俊太郎在著作中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等方法。在此基础上,应根据时代特点,把学生语言的能力扩展到课题研究的能力的培养上。”在美国,也十分重视作文的交际功能,美国的《提高写作技能》一书开宗明义就表明,“写,是为了有效地交流”。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指出“……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可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生活交际类应用作文的写作能力是符合国内和国际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的。

结合现实,在教学中可通过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环境,指导学生写书信、调查报告、建议书、写公益广告语等,开拓了别具一格的实用作文训练形式。利用真实的交际环境方面的范例:在校“艺术节”来临前,鼓励学生将自己对艺术节的设想以书信的形式向校长提出建议;在指导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时,特别引导他们关注家乡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关于湖笔文化对我市初中生影响的调查分析报告》一文获市一等奖。

   结合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模拟各类交际情境,指导实用作文的写作。如在“黄河,母亲河”的活动中,提供四种写作训练方式供学生选择:以导游的身份为“黄河风光图片”写解说词;以水利专家的身份写《黄河水污染的调查报告》;以文化学者的身份搜集、整理一份《黄河文化发展史》;以一广告人的身份,策划一份图文兼备的“保护黄河”的公益广告。在这中间,不仅锻炼了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增强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习作能力真有用,不提高习作能力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三)开放“记实作文”的评改途径

作文的批阅、讲评,以前是老师的专利,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作文能力不利。作为初中生,因为有了小学阶段的写作积累,教师在稍作点拨的基础上,完全可将作文权利下放,建立一种开放的评改形式。   

1)互评互改   学生主要归属两个群体:父母、老师构成的垂直群体; 同伴、同学构成的水平群体。在垂直群体中,学生常处于隶属的次要地位,学习、交往等活动。受到成人的约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隔阂;在水平群体中,同伴、同学年龄相近,地位平等,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判断。因此在感情、心理上,他们更倾向于后者。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学生互改互评作文法的潜在理论依据也在于此。它打破了学生之间互相封闭的局面,使改评者能亲自去品评同学的作文,能依据自己的情感意愿去评判同学的情感是否真实;写作的内容是否能激起同龄人的兴趣;写作的思想是否能激起同龄人的共鸣。同时使被改评者能看到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态度 ,听到同学对自己作文褒贬的真实声音,并从中了解到同学改评、欣赏作文的水平及个人好恶。这样,通过长期的接触与沟通,同学之间彼此的了解就会慢慢加深。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平群体之间的影响也随之增强 ,并能与各种理性的“自律”成份同步增长,所以,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坚持互改互评作文,即可取长 补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与改评水平。这样,学生就由过去被 动接受老师的改评而变成了现在自己主动去参与改评。写作学习中,学生只有处于这种主动的地位,才能有选 择地吸收他人的长处,并有所突破和发展,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和个性。

2)自评自改  不断养成自改的习惯。《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发展的实际,体现主体性和实践性,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改习作的能力,养成自我评改的习惯。让学生做习作的主人,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现在老师已注意了让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作文,但是力度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开放作文评改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参与评改。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在作文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改,在修改中学会习作,学生在完成习作后,教师应倡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改。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让学生利用已形成的语感,针对写作过程中的"过失性语病,如漏字、语句不通等问题进行修改。可在班中举办“答记者招待会”,倡导作者与同学分享写作的快乐,交流自己的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写作方法。

结束语: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感受,才能主动地去发现生活的真谛;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才能体验自在为文的快乐;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修改,才能感受到琢玉成器的成就感。让“记实作文”返真归实,帮助学生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习作境界,这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召唤!

   

参考资料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2.《面向21世纪中学写作教学》   朱华才《中国教育报》 2002年10月23日第4版

3.《写作漫谈》                   叶圣陶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习作教学新体验》           (中国语文网)

  

 

    更多精彩文章

    • 教师下水作文--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
    • 教师下水作文-聆听他们的声音
    • 给学生保持“平庸”的权力——略谈作文评分标准
    • 利用电教媒体 激活作文教学
    •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策略
    • 搞好话题作文的“四化”建设
    •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 激发学生的“自觉需要”,提高作文的质量 ——语文教学改革的理
    • 关于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 发掘、索取、示范——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 关于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意见
    • 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的说明
    • 浅谈心理调控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 不可忽视的两用语境成语
    • 关于说课理论的探讨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