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冠冕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5-17

中国被誉为“衣冠王国”,不仅赞美了我国衣服、冠冕的悠久历史和它的千姿百态,更重要是表达了衣和冠对我国以文治、礼教立国原则的症结所在。以现代人的眼光,服装需要适应场合是可以理解的,若连帽子也作诸多限制,则一定被视为吹毛求疵。
     可是,在先秦时候对冠的要求实际上绝不亚于服装方面。并且当时的冠制直接表现了礼教和等级制度,对后世影响殊为深远。因而借此谈谈冠在先秦时代的具体作用和演变,藉以解释中国衣、冠被并颂的原因。在周代以前,冠是一种“正名”,是身份、地位的代表。“书·金膝”中记载:“王与大夫尽弁”。
     弁就是冠。而平民百姓不许带冠,只能用布巾蓄发或让发披露。故此他们被呼作“苍头”、“黎民”。冠在当时便成了两个阶层分野的具体代表。彼及周代,冠和礼被紧密地联合起来,规定为各个等级的礼数。在“礼记·玉藻”中记道:“玄冠未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绘緌,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规定了天子、诸侯、士大夫各自的不同冠制。这是不可逾越的,否则便是违礼乱教。
     同时,冠还是古代男子成年和认可学习正道的标志。那就是冠礼。“礼记·玉藻”中说:“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午大厦。”裘帛便是皮裘帛衣;大厦是大禹制订的乐午。因而冠又成为学礼的先决条件,冠礼更是人生的重要日子。难怪当时行冠礼时,不但要占卜问日子,就连请来的宾客也得占问一番。(《礼记·冠义》,“冠礼筮宾,所以敬冠事”(筮是用蓍草占卦)。这种冠和礼的结合,不断抽象,使冠成为带冠阶层的精神支持;对冠居然而然的产生出特殊“感情”。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孔子弟子子路,因卫国李姓之乱入都城靖难,与叛党大战。子路的缨(冠的系带)被击断,同时自料不敌,便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结缨而死。”(引自《春秋左传·哀公十五年》)这故事显示冠已被精神化为“正名”支柱的事实;换句话说,冠到春秋末时,已从身份地位的代表,转化为具体代表身份地位的抽象物了。
     这种以冠为礼的转变,影响遂深,如东汉班固两都赋所说的“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就十分突出了冠盖和公相的相互关系。虽然这种制度在后世逐渐松驰,但冠仍然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身份和礼教的反映,而且自后各代都加以规限。这就是“衣冠王国”之所以衣、冠并题的原因。对冠制的研究,实际就是对各朝典章和意识形态的研究。

    更多精彩文章

    • 古代宫廷乐舞-后宫娱乐生活
    • 古代商业广告始于何时?
    • 古代驱兽作战始于何时?
    • 两百万古代吴哥城居民上哪儿去了?
    • 美国西南部的古代居民阿拿萨伊人为何突然消亡?-千古之谜
    • 古代神话为什么不发达?
    • 古代巴格达电池是真实的吗?-休闲文摘
    • 古代有没有出现过飞碟?-休闲文摘
    • 古代货币有多少种?
    • 揭开古代文字之谜
    • 南宋真假公主之谜
    • 耶稣诞生的传说
    • 清初“太后下嫁”是否确有其事?
    • 古希腊罗马羊皮纸典籍是如何保存和流传下来的?
    • 永泰公主之死与武则天有关吗?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