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6-22

自春秋开始,我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解体,至战国时代后期,封建制度最后得以确立。这一时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也是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其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1.都城—郡城—县城三级城市体系初步形成西周覆灭后,周王室东迁洛阳,周的地位一落千丈,逐渐降为普通诸侯国,统一的国家逐渐解体。随着诸侯称霸,原先以王都镐京为首的统一的城市体系亦逐渐解体。由于大国各自控制一块地盘,如晋控制了汾河流域诸国,齐控制了山东北部诸国,楚控制了豫南、皖北等地的诸国,它们的都城逐渐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外控制着小国的政治,对内则控制着卿大夫的采邑。因此,春秋时期的城市体系呈现复杂的局面,这就是多中心的两级双层耦合制。随着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至战国时期仅剩下 7 个大国和为数很少的小国。与此同时,起源于春秋后期的郡县制日趋完善。这样,战国时期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比春秋时期大为简化了。一方面,继续保持多中心的格局;另一方面,在各国内按郡县制(个别稍有不同),形成王都—郡城—县城三级城市体系。秦朝统一全国后,中国古代都城—郡城—县城三级城市体系初步形成。
     2.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出现如前所述,早期城市的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功能比较单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强化,从而导致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出现。考古显示,在很多城市内曾有大面积的手工作坊。如洛阳王城的冶铜作坊,面积达20万平方米。其它如齐临淄、秦咸阳、燕下都等均有密集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赵邯郸、魏大梁为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西周时期,商业主要由官府控制,实行官商制度,严重妨碍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自由经商的热潮和独立的商人阶级,并出现了黄金等贵重金属的流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商业的发展。在手工业、商业以及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各产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商业都会。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等载,全国有20多个较大的商业城市。
     3.城市规划有重大突破早期城市,处于城乡刚刚开始分化的社会历史阶段,往往没有城墙,也没有全面的、有秩序的城市规划。西周时期,为维护奴隶制等级社会,反映奴隶主利益的城市规划思想开始出现(见《周礼·考工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战争频繁,为城市防御目的普遍修筑了城墙,并在宫城外修筑第二道城墙,形成完整的城郭制度。在城与郭的组合上则有众多的变化,既有符合《考工记》所述的理想格局的宫城居中型,也有双城并置型、多城组合型,后者占绝大多数,从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布局多样化的特点。
     公元221年,秦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但是,秦在兼并战争中,对原六国城市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由商鞅开始实施的贱商政策也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贱商政策自汉武帝起全面推行,从而对汉代及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如汉长安的人口仅24万,不及战国时齐都临淄的人口规模。小于长安的商业城市仅5个,大大少于战国时的数目。汉代,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首都、郡府、县城三级行政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市体系。其次,随着四川盆地的开发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城市分布的地域范围较以前更为扩大了。

    更多精彩文章

    • 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
    • 贫民窟与棚户区
    • 灰区
    • 空房率
    • 国外城市的住宅问题
    • 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
    • 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
    •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
    •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性
    • 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
    •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 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
    • 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