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6-21

我们可以从上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的情况出发,将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如非洲一些国家。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Hyper Urbanization,或 Over-Urbanization)。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当然,要真正实现乡村城镇化,除必须改变劳动方式、经济来源外,还必须使居民达到一定的教育水准,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等。为了发挥这些设施和所有非农业活动的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达到上述乡村城镇化的要求,这些非农业活动及其从业人员,应该在地域空间上实现相对集聚,形成和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设施水平。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乡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发展。

    更多精彩文章

    • 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
    • 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
    • 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 城市地下空间
    •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 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
    • 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 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