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理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1-21

浅谈:激励理论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的应用

[摘  要] 激励是一种外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启动机,是学生进步的加速器,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学习、工作,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具体的激励方法为:兴趣激励、期待激励、审美激励。

[关键词] 激励 学习 兴趣 期待 审美 教学过程 

[字  数] 2880

 

语文教学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 的一种行为。因此,激励理论的研究,对语文教学管理者有着不可低估的启迪意义和作用。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全体学生,挖掘出他们的最大潜力,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学习、工作,可以说是评价语文教学管理工作优劣的重要尺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管理中,下面的几种激励方式可以运用。

一、兴趣激励

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皮亚杰称“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兴趣”。这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对激发内部情感的重要性。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好之”、“乐之”即指兴趣,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学习起来效果才更加明显,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好之、“乐之”呢?

激情引趣。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丰富的情感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殊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因此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饱蘸深情。这种深情源自对课文的深入剖析,如讲《孔乙己》,教师若不对“孔乙己”的悲剧深入把握,而以玩笑口吻讲来,学生就体会不到那种埋藏在文章深处的情感,不能引起共鸣,也就无从引发兴趣。当然,感情的激发可通过用满含深情的话语讲解课文背景,描述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同身受,还可利用各种视听手段,使学生如临其境。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绘制了精美的西沙风景画,录制了配乐朗诵,学生犹如身处其境,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大增。当然,情感的熏陶,兴趣的引发,也不仅仅在课内,“语文”是个大概念,它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教学管理者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好社会这本“无字书”,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在山川田野、风云雨雪中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把学生引入生活中,学习风土人情,行为习俗等等。总之,要用书本、生活之情,激发学生内心之情,使它们在学生内心产生同化作用,培养起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情感,使之“好之”、“乐之”。

问题激趣。21世纪是信息世纪,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适应的,现在及未来社会的教育应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去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探索中让学生体味到追寻之乐激发学习兴趣。我们说问题能够激趣,但并非任何问题都能激发兴趣,只有那些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有话好说的问题才能真正“一石激起千层浪”,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所以,问题的设置要新、要奇、要能贴近时代的脉搏、要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不得不去探索追寻。如我们布置作文,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未来的生活是“机器化”的,有人认为未来的生活是“网络式”的,那么你认为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面对这种问题,学生自会揣测他认为的未来生活怎样,他自会去查阅、去寻找、去思索……这样,其学习兴趣自会在求索中高涨。问题的设置还要巧妙,要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太难或太易,都不易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无法使他们享受到思索的乐趣。

二、期待激励

在语文教学管理中,如何利用好“期待理论”呢?

首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寄以不同目标水平的期待。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期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都会成功,因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期待要一视同仁,没有优、中、差之分,但有优中差之别,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寄以不同目标水平的期待。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文通字顺的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却期待他写出文辞优美的作文,这就容易使学生因达不到目标而产生自卑感;同样,如果对优生期待过低,也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师的期望转化为动作,可以是点头赞许、拍手表扬、疾批快语;转化为表情,可以是渴望的目光、满意的笑颜、由衷的喜悦。期待在本质上是以价值评价为主体内容的,而且期待实质上即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评价活动,所不同的是,期待只提出价值目标,并不做出具体的价值判断,因而也就不能实现价值意识的主体性生成,也就是说,期待的传递,期待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归根到底是由评价来实现的,期待必须由评价予以强化和引导。只有评价的参与,期待才能真正实现由教师期待向学生期待的转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家赫洛克的实验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其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批语要好。因此,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适时地加以评价,让学生意识到“我能行”。这样,教师的期待便经由评价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待,形成强烈的内驱力。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但不要夸大其词,如果一味地对其进行不符合实际的表扬,可能会使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而不易达到教学效果。评价时还要公平。公平与否,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影响班集体的情绪。办事公平,一视同仁,学生得到的是平衡的公道的待遇,就会更加积极地向期望值努力。如果处事不公,则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或消沉情绪。

三、审美激励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果”。美能激起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之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激发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美,发现美的热情,激励其努力学好语文。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可以说都是精挑细选的美文,这就为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得以实施提供了条件。教学管理者----语文教师可通过挖掘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琢磨,使其得到美的陶冶。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文中所描写的那种“清幽之美”;在教学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时,可以让学生领略文中那种“悲壮之美”;在讲解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莲花的那种“高洁之美”。

由于语文是个大概念,不仅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文章之美,还可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文辞之美,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延伸到自然、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味“语言”、“文学”之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管理中,利用好美言、美文,利用好生活中的文化、习俗,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培养其追求美、探寻美的素质,激励其学好语文。

激励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教学环境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等等。总之,激励是一种外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启动机,是学生进步的加速器。语文教学管理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就要利用好激励艺术,使学生的学习主动化、自觉化,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学

刘党桦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李金明  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邮政编码:223200

电话:0517-5098480

    0517-5344321

    更多精彩文章

    • 教育专家刘国正直指语文教学误区
    • 面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 语文教学 朗读先行——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
    •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任兴荣
    • 重视双基,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也谈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 对新课程实验中评价方式的初探--------------浅谈评价的激励作用
    • 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备课
    • 将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
    • 关于说课理论的探讨
    • 关于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意见
    • 不可忽视的两用语境成语
    • 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的说明
    • 浅谈心理调控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