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境教学七法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5-20

《登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作者连写六景,每景以一精当的词限制,写“风”用“急”,状迅速、力劲、声厉。结构上,“风急”又启下,猿哀、鸟回、木萧、江流,皆由此生出。“天”用“高”形容,显示秋色,联系“风急”想象,真有“高天滚滚寒流急”之势。写“猿”叫用“啸”,是拉长声大叫,突出其尖厉、凄彻,真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感。由猿“哀”,可启发学生进而想到诗人面对悲凉秋景,忧国忧民之情何等深沉凝重……。只有让学生理解了凝炼的诗语,才能在柳暗花明中曲径通幽,进入意境。
二、研究方式
  在“意”与“境”的结合中,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寓情于景物,把感情间接地寄寓在景物里。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似乎只在描绘西北草原浩瀚的风光,实则通过此描绘,形象地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环境,揭示了塞外草原的辽阔和畜牧业的发达,它激励了人们保家卫国。
  有的借物抒怀,象明朝著名爱国将领于谦所写《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表面上句句写石灰,实则语意双关,句句写人,诗人通过对石灰的赞美,表现了自己立志艰苦磨炼,准备献身祖国,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崇高理想。
  有的绘人抒情,如北宋初四川诗人张俞写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此诗采用对比手法,头两句写的养蚕妇只穿染泪的粗“巾”布衣,后两句则写出剥削者不养蚕,不织布,却穿绫罗绸锻,这就鲜明地揭示了主题: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对剥削者愤怒斥责。
  也有以趣入诗的,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唐绝句 前二句写多姿多彩的绚丽景象:有圆高长阔的视野,有红白青黄的色彩,已惹人心旷神怡。后一句引出议论,说明诗人正在登楼。但是尚未极目远望,让学生议论谈体会:未穷千里目,已觉天地宽阔;若穷千里目,风景又将如何?从而体会此诗形象为议论蓄势,议论升华形象,启迪人们,登高远望,奋斗不息。
三、理清脉络
  引导学生弄清诗篇的构思脉络,经历一番作者经历过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构思过程,了解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才能理解作者用心之良苦,构思之巧妙。例如李白的《蜀道难》,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极度夸张,融神话传说于浪漫主义的幻想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意境,假如不抓住意脉,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就会一团乱麻。因此,要让学生懂得,诗人是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思的,其意脉是:由远古的蜀道,说到当今的蜀道,由剑门以外的蜀道,说到剑门内的蜀道,由自然的蜀道,说到人生仕途的“蜀道难”,开头、中间、结尾又用三次嗟叹,把全诗缀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懂得“蜀道难”实则指仕途艰难、进取艰难这一主题,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全诗的意境层次分明,映照烘托十分得体。
四、初识意境
  诗歌的构思脉络理清了,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去把握意境的兴趣,成绩好的,学生就能说出《蜀道难》中所描绘的一幅幅惊险壮观的蜀地山川图。那高入云霄的山峰,汹涌澎湃的激流,幽邃阴森的古林,震荡山谷的瀑布,枯松倒挂依绝壁的奇观,毒蛇猛虎磨牙吮血的险象,这一切就会历历在目地浮现在学生脑海里,时而把学生带入几万年前的洪荒远古,时而步入苍凉悲愁的境地,时而神游充满梦幻色彩的世界,这就为进一步理解意境打下了基础。
五、再现意境
  诗歌所描绘的形象,都是严加选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而且所描写的人事情景跳跃性大,画面之间还具有动态美的特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驰骋想象,初识其境界,还应引导学生把诗中那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意象境界。
  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读首联,始闻蓟北收复,涕泪纵横的诗人形象已出现,痛苦的画面一闪而过,又出现了“喜欲狂”的姿态,接着是在“放歌”、“纵酒”的画面中,展开了还乡的想象,“即从”“便下”写

    更多精彩文章

    • 【二年级语文】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 小学语文雨点儿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反思一
    • 月光曲教学反思
    •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参考精选
    • 人教版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让说话和作文风趣一点
    • 在预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 教案当在品味反思中生成
    • 听任老师《一夜的工作》感悟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