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2)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6-22

4.正常城市法瑞典地理学家阿历克山德森在评价区位商法时,举例道:美国汽车工业职工占全国的1.5%,但只有12%的城市能有这么高的比例,最高的底特律为20%,而70%的城市只有 0.2%甚至更少。那么,1.5%的全国平均比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很难说清。为此,阿历克山德森在1956年研究美国城市经济结构时企图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基本部分的标准。低于这一标准的部门,只为本地服务,在这标准以上的部分,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阿历克山德森收集了美国 864个10 000人以上城市的职工资料,按36个部门计算了每个城市的职工构成百分比。分别把每个部门的864个城市按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据此画成各部门职工百分比的累积分布图。他经过大量的对比,最后确定选取各部门序列中第5个百分位(即第43位城市)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要的正常比重,并称之为K值。超出K值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36个部门的K值加起来一共是37.7%。意味着美国城市当时为本市服务的“正常的”职工比重应该在 37. 7%左右,即 B/N约 1:0.6。阿历克山德森在大量的城市中寻找一个所谓“正常城市”的思想颇有新意。
     然而,尽管他在研究中曾尝试使K值分别取第1个百分位(即第9个城市)和第5个百分位城市的职工比重,经过大量对比,最后选用了第5个百分位,但这仍然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决定。在实际上,接近于作者想象中的具有 37.7%非基本部分的所谓“标准结构”的城市,都是人口为1—5万的小城市。连他本人也为此提出疑问,这样选择出来的K值是否适合于内部交换比小城市大得多的较大城市。莫里塞特(I.Morrisset) 1958年在阿历克山德森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工作,从原来 864个城市中删去了123个部门结构比较特殊的城市,余下的741个城市再分成美国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地区,又把每个地区中所包括的城市分成7个规模组,分别找出了36个部门每个规模组城市的K值。分析得到了两个重要结果:
     (1) K 值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是有差别的。经济发展较早,制造业高度专门化的美国东北部城市,除了制造业以外,其它部门的非基本部分的比重(K 值)都比发展历史相对较晚、城市密度相对较小的南部和西部要低;
     (2)各部门的K值以及K值的和,无论在美国东北部或南部和西部地区,都随着城市规模级别的上升而提高,进一步证实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城市的非基本部分一般也相应增加。这也就说明,阿历克山德森对864个从 1万人到数百万人的庞大城市体系,统统使用第5个百分位的“正常城市”作为标准划分基本/非基本活动是不可取的。

更多精彩文章

  • 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
  • 贫民窟与棚户区
  • 灰区
  • 空房率
  • 国外城市的住宅问题
  • 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
  • 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
  •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
  •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性
  • 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
  •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 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 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