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6-24

1958年,贝里( B.J. L. Berry)和加里森(W.L.Garrison)连续发表两篇文章,对中心地理论作出了一些新的解释。首先,他们增补了中心地学说的假设,即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均质分布的。其次,由于当时克里斯塔勒的《南德的中心地》尚未译成英文,贝里和加里森对六边形网络作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在均质平原上,由于自由竞争,将使每个生产者的销售范围缩减至门槛范围。
     这一点与廖士的观点相同,而与克里斯塔勒的说法不一致。然后他们假设有几种不同的货物提供给一个区域,它们按照其门槛销售范围从1排到n。第n级货物有最大的门槛需求,即要有最大的市场区才能维持其存在,它们出现在A级中心地(等于克里斯塔勒模型中的B级中心地)。A级中心地出现的数量取决于对第n 级货物的总需求量。假设在均质平原上有100万人,第 n级货物的需求门槛为20万人,那么最多能出现5个A级中心地。由于其它货物的门槛都低于第n级货物,A级中心地还将提供自第n-l级一直到第1 级的所有货物。在构造中心地等级体系时,贝里和加里森明确提出了“边际等级货物”这一概念,这对中心地学说是一个发展。
     如上所述,A级中心地提供自第n 级以下的所有货物,但随货物级别的逐渐降低,其门槛范围相应也逐渐缩小,以致在A级中心地市场区以外有可能留下对某货物未充分满足的需求空间,从而导致一系列新的货物提供点的出现。导致一系列新的较低级的B级中心地出现的第n-i级货物,即为边际等级货物。B级中心地与A级中心地一样,除提供n-i级货物外,还提供n-(i+1)级直至第1级的货物。照此类推,如果n-j级是另一项边际等级货物,它将由第三级中心地C提供,C级中心地还将提供第n-j级以下的所有货物。
     1962年,贝里及其六位研究生对美国衣阿华州西南部的中心地系统用因子分析和行为分析进行了验证。他们认为,中心地的职能数与职能单位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数线性关系(图 8-19),但是回归线明显地分为斜率不同的三段,分别反映了村庄、城镇、城市的中心地职能与职能单位的关系。说明随着中心地等级的提高,职能单位数目的增加比中心地职能数目的增加要快。
     1967年,贝里又指出中心地理论假设条件变化后对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影响。他认为,人口密度越高,地区潜在的消费也越高,因此,中心地等级体系中的层次的潜在数目就越多。与此类似,农业社会由于消费水平低,中心地职能分化程度低,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层次数也较少。而在发达的社会中,中心地体系具有相反的特征。贝里还认为,落后的交通条件将增加距离的摩擦作用,从而促进各个级别中心地的发展。相反,便利、快速、低成本的交通将减少低级中心地的重要性,有利于较高级别中心地的发展,这一点符合美国中心地的发展态势。

    更多精彩文章

    • 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 中心商务区
    • 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 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
    •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 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 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
    • 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