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6-24

由克里斯塔勒等人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心地学说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在50年代以前,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城市的位置、自然条件及城市形态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研究方法以事实的整理与归纳为主,缺乏自己的理论和对研究对象的深层次分析。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可以说,正是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中心地理论和农业、工业区位论一样,都是由德国学者率先提出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醉心于创造各种理论体系的精神。因此,对中心地理论,要取其精华,弃其僵化和脱离实际的部分,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地的层次结构、功能专业化分工和空间结构上,而不是照搬K值系统和划出各种六边形来。
    从德国、荷兰、日本、加纳、以色列等国家利用中心地学说进行国土和区域规划的实践看出,着重于中心地的分级和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标准的确定,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地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基本肯定中心地理论作出的贡献的同时,围绕该理论人们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大致说来,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例如,克里斯塔勒认为消费者行为遵循“最近中心假设”。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行为有多种形式,并不完全受上述假设的支配。
     (2)中心地理论仅较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因为根据该理论,城市的主要作用仍是腹地的服务中心,如果腹地内没有其它城市,这种作用就十分明显。当在同一个区域内,有多个规模相当的城市时,城市间的分工就改变了克氏的中心地等级关系。在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密集的情况下,城市的发展可以不依赖于对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而是依赖于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3)克氏的中心地学说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大城市由于有集聚经济和广大劳动力市场,因此大城市本身就往往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发展,尤其当制造业产品远销全国和全世界时,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就更大,因而,无法用中心地学说来解释其发展。
     (4)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区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在中心地模式中,仅仅假设功能上的相互依赖性存在于分级水平之间,而不是存在于整体的系统之内。当前,中心地理论的研究中出现了与其它理论,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增长极理论相互结合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更多精彩文章

    • 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 中心商务区
    • 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
    • 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 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
    •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 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 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
    • 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