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能力 渗透思想教育——对文道结合的语文教学之探讨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02

培养语文能力  渗透思想教育

——对文道结合的语文教学之探讨

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文,即语文能力培养;道,即思想教育。即使时至今日,基础教育改革已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可是不管如何改革,语文的教学终究还得遵循这一原则。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大纲》正确地论述了“文”和“道”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文道一体化,把语文知识的教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内容揉合在一起,“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真正做到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熏陶渐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教育,与此同时又学到了语文知识以及获得了“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以下就以语文教学中的三种主要文体和诗歌来谈谈如何做到“文道结合”。

在初中语文课中,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而这一体裁的文章,作者总是饱含着激情来写人记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因而很容易在教学之中进行思想教育。讲授记叙文时,就可以对记叙、描写、抒情的语文分析来揭示人、物、事内在的思想感情,让形象的人物与饱含感情的景物来感染学生,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比如《七根火柴》这篇文章,作者王愿坚便抓住了主要人物(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来描绘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无名战士的优美精神世界——革命集体主义崇高品德。所以,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本文写人的方法,而且要使学生学习无名战士的顽强意志和非凡毅力,学习他为了长征的胜利,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崇高精神,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传统。文中写到了卢进勇听见无名战士“低低的叫声”,看见他“脸色怕人”,“眼眶深深塌陷”,“眼睛努力的闭着”,“喉结抖动”,“想坐起来没有动得了”,这些描写,说明了无名战士身体之衰弱,他为保护七根火柴牺牲之大。他的手“抖抖索索”,“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拨弄”火柴,“口里小声数着”,这些词语深刻、形象地表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视,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化在革命利益上了。当卢进勇说看明白了火柴后,无名战士“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说七根火柴是“大家的”,并“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为卢进勇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些又说明了无名战士自己绝不私自动用一根火柴,为了革命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口气,他的灵魂是何等纯洁、何等高尚?通过对文章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无名战士崇高伟大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深受感染,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的写作目的是给人们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它的思想性虽说没有记叙文、议论文那么鲜明,但并非得“挖空心思”才能找到。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说明文的题材范围极广,或介绍科学技术、自然奥秘,或介绍人文景观、革命胜迹等等。在这些题材中,许多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闪耀着人类的文明之光,蕴含着人类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因此,只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分析内容,就能从中挖掘和利用切合教学实际的思想教育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服务。例如通过学习《死海不死》这一文章,使学生了解到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写法,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文,作者除了向大家介绍了一座雄伟、壮美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紫禁城外,还抒发了对它的赞美之情。正如作者所说:“写故宫,光是说清楚,满足于起码的要求,太不够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客观介绍,而应该贯穿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一种感情——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整座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而且应该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便达到思想教育界的目的。

至于议论文,很多人往往有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将它们等同于政治课的政论文。其实不然,议论文不是像政治课的政论文那样,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社会主义和法律的一系列基本常识,形成一种“抽象”的思想意识;而是要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对论点进行深入的分析,用理论观点教育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受到教育。如学习《怀疑与学问》,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论证层次的基础上,更应要求学生理解本文的基本观点,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理解了这一点,学生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就能得到一定的启发,受益匪浅。再如学习《谈骨气》一文,教师分析完文中所举的文天祥、古代穷人、闻一多等三个事例,要引导学生弄清“骨气”的三个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理解本文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从而教育学生在今天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骨气”精神。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文体外,在诗歌的教学中不论是古典诗歌(诗、词、曲),还是现代诗歌,同样都可以渗透思想教育,因为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比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虽然年老体衰,但是并不自卑,仍日夜思念戍守边疆,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十一月四日的风雨之夜,他深夜听得风雨之声,触景生情,触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怀,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分析内容时,应不失时机地将此种感情渗透进去,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取得在教学之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除了在备课和教研时认真地挖掘思想教育内容外,更应吃透教材,考虑如何恰到好处地将其渗透到教学环节中。一般来说,可以在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重点段落、归纳文章中心等教学环节中来渗透。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也会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著名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想让自己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扉,感动学生,首先必须看它能否感动自己。同一篇文章,有的老师用呆板的语言“照本宣科”

地来分析,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而有的教师用“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语言来分析,就会“催人泪下”,感动学生,从而达到思想教育之目的。

俗话说得好:“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踏踏实实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既教书,又育人,一定能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运用语言能力、读写听说能力,都得以提高,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更多精彩文章

    • 教育专家刘国正直指语文教学误区
    • 发挥群体作用 加强思想教育
    • 渗透课程理念 引导教学改革——对中考命题改革的一点看法
    • 面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 语文教学 朗读先行——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
    •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任兴荣
    • 重视双基,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也谈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 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备课
    • 浅谈心理调控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 关于说课理论的探讨
    • 不可忽视的两用语境成语
    • 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的说明
    • 关于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意见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