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教学中教师如何赢得学生的心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11

2005年度安徽省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如何去爱

——

 

                            夏鑫  马鞍山当涂博望中学

 

 做一个教师,爱心最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心,却并不懂得如何去表达爱。

在反映高三生活的电视剧《命运的承诺》中,勤勤恳恳奋战在高三讲台上的老师无法赢得学生的心,面对学生集体要求撤换她的上告信,老师流着眼泪,痛心疾首地问校长:我为他们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什么却换回这样的结果?!

的确,许多老师也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端给学生一盆火,回报的却是一块冰。老师抱怨学生: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学生却说:你的爱越深,我就越来越心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尴尬境地,又是什么阻隔了老师与学生的水乳交融?就我这五年的教学实践及我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而言,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爱的出发点狭隘

爱的付出应是无怨无悔的,而有些老师的口头禅却是:老师都是为了你好。言下之意,你不听老师的话,就对不起老师。但学生并不领情,他们感受着来自老师的压力,还会产生莫名的委屈:需要回报的爱实在太累了,我宁愿不要,为什么老师还是硬塞给我?结果,“填鸭式”的爱让学生的胃受不了,沉甸甸的爱让学生的肩扛不了,而老师仍旧一厢情愿地灌输着,久而久之,有可能让学生反胃、呕吐,甚至留下后遗症。当学生的肩拒绝背负时,这种爱便成了包袱。老师的胸襟应像大海般宽阔,老师的品格应如高山般崇高,付出应是快乐的,奉献应是无私的,一旦爱有了杂质,搀杂了过多的个人因素,那么,这种爱就会充斥着变质,发霉的气味,而让学生宁愿远离它,不愿靠近它。

爱应是无私的,不求回报。

二、爱的观念滞后

有些教师仍抱住传统的观念不放,他们的爱是一种居高临下,打上了明显的师道尊严的烙印;爱的给予是霸道的,学生的接受就是被迫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渴求的是平等,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爱注定要被学生所排斥。有些教师轻则侮辱、讽刺学生,重则拳脚相加,却美其名曰“爱之愈切,恨之愈深”。“不打不成器”成为某些教师的座右铭,“棍棒下面出英才”成为某些教师的敲门砖,这样的爱只会让学生心惊胆寒,决不会有被包围的感觉。

优秀教师用刀片在学生脸上刻上“贼”字,“爱学生”成了最好的挡箭牌;校长用剪刀剪掉学生的裤脚,把学生的尊严踩在脚下,“爱学生”成为最有效的遮羞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试想,这样的爱怎么可能是阳光、雨露?!爱的外衣裹着冰雹,纯真的世界怎么能不冰冷一片?

爱应是平等的!

三、爱的方式不当

爱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有的老师把学习的督促,当作是爱的惟一,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变化;有的老师把生活的关心作为爱的全部,而放弃了与学生在思想上更高层次的交流;还有些老师把直白等同于爱的内涵,掩盖了爱的深刻;把沉默当作爱的语言,忘记了与学生丰富的交流、沟通。爱应是全方位的,老师如果只走独木桥,是到达不了爱的彼岸的。

爱得泛滥,会把学生淹没,让他们找不到方向。

爱得简单,学生会把这种爱当成一片浮云,一串泡沫,无法震撼年轻骚动的心。

我们的爱应来自心的尊重。单纯幼稚的生命,终有一天绘成缤纷的画卷,或浓墨重彩,或清丽隽永。用心去爱孩子,让爱成为画中和谐的一抹色彩。即使不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也不会是大煞风景的涂鸦之作。

把握爱的尺度,才能发现爱的真谛;更新爱的观念,才能创造爱的神奇;端正爱的立场,才能释放爱的能量。

仅有爱是不够的,要想赢得学生的心,还需要理解、沟通,让冰山消融,仅有烈火是不能奏效的,教师要用现代教育观念武装自己,校正爱的准星,提升爱的层次,爱的天地才会繁星满天,点亮一双双呼唤未来的眼睛。

教育没有单行道,师生之间需要立交桥,升起一道道理解的彩虹,让爱的纽带把老师和学生紧紧相连。

请普天之下所有的教育者用爱心与理解编织成一串美丽的花环,让我们的孩子在阳光与鲜花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

    • 文学家和语文教师
    • 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
    • “学习超市”:把选择交给学生
    • 教师下水作文--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
    • 教师下水作文-聆听他们的声音
    • 给同学们的话-教师发言稿
    • 现在的学生你不服不行
    • 全优学生的秘诀
    • 中学生活条目(新版)
    • 一个女大学生的丑恶灵魂和一个真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 不可忽视的两用语境成语
    • 关于说课理论的探讨
    • 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的说明
    • 关于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意见
    • 浅谈心理调控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