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4-30

   知识可以教给学生,能力也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这在数理化等学科中表现得清晰明了,而且可以通过测试比较准确地检验出每个阶段直至最后的结果。但是语文学科却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甚至也不以训练能力为鹄的,最终也不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某一具体的问题,那么语文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认为,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她试图改变一个人的性情,让他变得更有教养,更富情趣,更具亲和力,更懂得生命的无奈和崇高,更能理解、尊重和珍惜生命,更能悲悯、宽容和善待自然、人、事,也包括自己,一句话,语文教育就是努力让人变得更像人。当然,我们生而为人,并继续作为一个人而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语文教育偏偏痴想着一种更理想的状态,她为人做任何事情提供一个人文、心理和情感的背景,她让你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哪怕是一声叹息,都自然流露出一种文化的底气和精神的意蕴。
   正因为如此,不学好语文关系也不大。只要识几个字,会写个便条,能够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上上网,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了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差不多就能应付现代生活。如今,你不懂技术,可能寸步难行,但你不喜欢古文,讨厌诗歌,从来不看小说,则无关紧要,甚至还可以因此而自鸣得意。是啊,那些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真是莫名其妙,还不如听听流行歌曲;至于散文,装腔作势罢了,小说嘛更是骗人的,哪有看电视带劲。文学家都是“蛋白质”(混蛋白痴加神经质)。不是吗?你说你想家不就得了,干麻一会儿枯藤,一会儿瘦马,还来个乌鸦什么的。你就说你相信抗战一定会胜利不就完了吗?怎么拐弯抹角这个灯那个灯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累不累啊?我有力气,有技术,我辛辛苦苦挣钱,轻轻松松消遣,管那么多闲事干什么呀?顺便说一句,现代社会提供给人们消遣的方式太多了,雅的俗的黄的黑的,应有的和不应有的都有。
   所以,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良有以也。语文离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的生活太远了,她不能为你带来任何眼前的实际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虽说高考占了150分,但大多数人都是100分左右,高不到那里去,也低不到哪里去,根本不合算为她花多少精力和心思,任你语文教师怎么说学好语文终身受益,我就是不买你的帐。其实语文教师自己又有几个人认识到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呢?还不是为自己的班能考出一个好一点的成绩而心虚气短、计穷力拙地瞎忙乎吗?最后,又不能像数理化老师那样能忙出成果来,于是气咻咻,忿忿然,吵吵囔囔,喋喋不休。教育教学改革这么多年来,只有语文界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结果啥名堂也没弄出来,你看人家数学老师外语老师才不管这一套呢,埋头搞家教,只要肯吃苦,一个月少说也有七八千。
   五年前,我第一次听到钱梦龙先生说“”,不禁怦然心动,现在,我更多地觉出了悲凉的意味,真是欲罢不能,欲语还休……
   有人曾戏谑地说:做什么也别做教师;做什么教师都行,千万别做语文教师。此言虽是调侃,但作为语文教师,的确有难言的尴尬!何以为证?容我慢慢道来。
   一、学科地位的低下挫伤了语文老师的积极性。
   过去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另一角度揣摩这句话就是:语文嘛,无所谓的,和数理化不能相提并论。可见在人们的传统的观念里,语文这门学科是无足轻重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以语文的应用最为广泛,它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全部。但人们往往忽略这一点,总以为汉语是母语,除了一些专家学者需要专门学习研究外,其他的人是没有必要花大气力去专门学习的。记得“文革”时期,农村办学“遍地开花”,师资紧缺,因此大批的民办教师充实进来。在当时的农村,做民办教师也是人人羡慕和向往的事情。所以不少农村“公仆”利用手中权利,把自己的小学也没有毕业的子女或亲属安插到学校里来。校长往往深感为难:如何安排呢?“公仆”开导曰:让他(她)教语文就是了!意思岂不是再明白不过了:只要认识几个字,都可以教语文!就是在学校内部,不少的外行领导也视语文学科为软学科。虽然不能公开流露,但在思想意识中往往认为语文学科远不如其他理科重要。因此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理轻文现象。由于理科和外语之类的课听不懂,所以检查课堂教学往往拿语文开刀。听过之后,也能子丑寅卯地谈出几条,煞有介事地提出若干意见,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对语文课品头论足。针对高考把学生分为文理班时,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在导向中,并不是从学生的兴趣和理想出发,而是往往动员成绩好的学生上理科,成绩差的学生上文科。凡此种种,能否显示出语文学科地位的低下?这种状况无疑严重挫伤了语文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二、学生的重理轻文抑制了语文老师的教学主动性。
   社会上传统的重理轻文观念必然带来了学生的重理轻文思想。虽然一些有远见的专家学者早就强调了语文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影响作用的重要性,高层教育部门也把语文定为基础学科,但在学生实际的操作当中,远远没有把语文放在应有的基础学科地位。尤其在高中,由于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长期的积累性和进步的缓慢性),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科学习起来投入多而收效微,不如理科学习立竿见影。因此都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学科中,而只注重了操作性强、见效快的其他科目。不愿意去多读课文,不愿意去写作文,更不愿意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近三十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中发现:真正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达不到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读过古典四大名著的寥寥无几,语文课上做数学或其他科目作业 的大有人在。一部分学生作文敷衍搪塞,甚至有不少干脆就不交。老师或科代表相催,则回答:其他科目作业 太多,没有时间来写作文。教学必须是双方互动,应该是教和学两个积极性的紧密配合。而学生一方长期的消极怠惰,必然抑制老师的教学主动性。近几年来,不少人对于语文教育上的高耗低效颇有微词,好象语文老师难辞其咎,却少有人对学生的语文观以及形成的原因及以此带来的后果,细加分析研究。现在普遍存在大学毕业写不了象样的论文,学法律的不会写起诉状的现象,难道都是语文老师的错?难道不应该引起教育决策者的警觉?
   三、僵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扼杀了语文老师的创造性。
   有目共睹,建国以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语文学科最为活跃。不断翻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指导教学实践的新理论至今老师们还是茫然;昙花一现的教学新星如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真正行之有效的能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至今也没有出现。其实,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大原则性质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确有指导作用,但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却应是千差万别、灵活多变。可有关的上级领导闻知有新的教学方法,就照本宣科,逐级学习领会,要求你必须如此教学,不得走样。于是语文老师只好跟在后面疲于奔命。什么目标教学法,什么阅读四步法,什么导读五步法等。教学上一会儿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一会儿又提出以老师为主体,最近又有新说: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简直搞得老师一头雾水!听说有的地方推行30.15讲练工程,即老师最多只能讲15分钟,学生要练习半小时以上。老师如果讲课超过15分钟,即视为不合格老师。历来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当然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讨论的不妨让学生讨论,需要阐释的可以由老师主讲;不同的老师当然都有自己的教学特长和风格,有的老师擅长以朗读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有的老师喜欢旁征博引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有的老师善于启发诱导曲径通幽。怎么能强求一律遵从某种所谓的模式呢?笔者认为,只有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教学理论,而无人人适应、不可更改的教学方法。如果有老师敢于突破模式,则被视为目无领导,别出心裁,还可能蒙受逞能出风头之讥。在这种如此僵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老师只能是机械地在划定的框子里如木偶般地表演,何有创新而言?没有创新,何来活泼新鲜、富有勃勃生机的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走笔至此,感慨良多!不禁吟成四句,以抒我怀:夙兴夜寐苦耕耘,效果评价少慢差;不是吾辈太无能,实为尴尬复尴尬!

 

 

 

 

    更多精彩文章

    • 文学家和语文教师
    •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
    • 语文教师亟待补救的习惯、能力与品质
    • 语文教师与情感教学
    •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这样的角色
    • 情感教育是新时期语文教师铸魂的首要举措
    • 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十种意识
    • 关于说课理论的探讨
    • 关于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意见
    • 不可忽视的两用语境成语
    • 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的说明
    • 浅谈心理调控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