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与情感教学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07

农六师五家渠一中   苏新华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教学离不开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

情感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从语文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的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是学生领悟作品精妙的情感体验;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方面,提出实施建议:第一关注的就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情感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应该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能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领悟真谛,陶冶情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飞跃。为此需要授课者本身具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品,高超的授课艺术,同时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素质:即教师必不能少的激情。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注重情感教学呢?本文试图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感悟文章,挖掘情感。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版初中语文教材更加注重文章的选择,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这中间所选的每篇课文风格各异,要学习的知识的侧重点不同,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也不同,因而教师要把握好每篇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做到胸有全局。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第三单元选了五篇课文,这五篇课文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但又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国度表现家庭的至爱亲情。教师讲解这些文章时,就要从总体上把握这一单元的每一篇文章在语言,内容上所蕴含的情感,然后进行施教。其中的名篇《背影》,几十年来一直被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选中。它充满了亲子之情,语言平平淡淡,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怀念之情。但它真正打动读者的却是作品写的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的相爱相怜。字里行间的淡淡哀愁,使文章的感情显得惨淡、衰败、哀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教这类文章,肯定要介绍时代背景,注意感情的深沉,语调的沉稳、徐缓,从而造成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甜甜的泥土》一文,你以沉重、低缓的语调开始朗诵:“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教师的有情有意的朗读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在这样一个阴冷的环境中,久立着一位等在校门口的离异家庭的母亲。在教师的入境朗读中,一个憔悴的、凄苦的、历尽生活磨难的、在儿子生日之际又渴望见到儿子的母亲出现了……文章还没有讲,而这挚切的母爱已根植在了学生的心中。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只选取了一家人散步这生活中的一角,写出了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而讲这篇文章着眼点不仅是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情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还要引发他们对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深层思考。教这类课文,即要使学生体味文中欢愉、温馨的情感,又要制造出庄重,深沉的气氛。

总之,文章的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的不同,促使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亦不相同,教师讲课时,就要感悟课文,体味其中的情感,因材悟情。

二    融之以情,读出情感

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至关重要。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要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形成想像画面,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例如,在读《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教师深沉、低缓、悲凉的感情基调,使那特定环境中的爱子之情感人至深。而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前六句时,是沉重的、回忆的、感慨万分的,这是对国家、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感慨;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时要豪迈激昂,这就把一个充满着凛然正气、视死如归,誓为正义献身的民族英雄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然,许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变化的,读时要注意把握。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其情感的变化,显得尤为突出。文中开始部分描述了主人公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这时的小弗朗士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充满了稚气的孩子。他一路上感到天晴日暖,听林边鸟语,看普鲁士军队在操练。教师泛读这部分内容时,语调应该是轻松的,欢快的,无忧无虑的。随着情节的发展,当小弗朗士得知他急急忙忙赶到学校上得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恼,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小弗朗士顿时判若两人。这些情感的变化无一不渗透在教师的读文之中。这篇小说着重是写韩麦尔先生(同时也写了小弗朗士及同镇上的许多人)对祖国和祖国语言深沉的爱 。文章按照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脉络—深情、悲痛、庄重、思索、内疚、赞美、沉思、悲愤而逐一展开的。要在朗读中把这些复杂的,变化的情感准确的读出来,这就要教师在对课文情感挖掘理解的基础上融情于声,只有这样教师的感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他们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

三   深思熟虑,引发感情。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已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造的特定意境中,这时教师的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这一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充满感情的引导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不仅感知着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意象。从而使学生领悟真谛,陶冶情操。使教学的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

作家丛维熙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他的中学语老师田秀峰教课时,是怎样充满激情的。有一次教《促织》,讲到“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车曦既驾,僵卧长愁。”这八句时,老师甩开书本,面对学生,以缓慢低沉的语调,抑郁沉痛的情感,反复诵读,然后激情奔涌地说:“成名夫妻俩,谁也不跟谁谁说一句话,他们连一点说话的心思,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沉默是最大的痛苦,沉默是最大的悲哀!他们夫妻俩面对墙角,直愣愣的你呆瞧着我,我呆瞧着你。虽是日已西坠,夜色将临,被深沉苦痛打昏了成名夫妻,哪里有心思做饭?又哪里咽得下一口饭!别人家屋顶已经升起缕缕炊烟,独有成名的屋顶的烟筒仍兀自孤寂地竖立在那里,房里屋外,是一幅多么惨淡的景象。”

“从这天傍晚开始,直到转天东方破晓,继而太阳高高升起,成名一直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彻夜睁着眼睛,啊!他是在想,想得苦极了,他想他那小儿子,已经没有了,再也看不见了;他想那小虫,那简直没法搜觅的小虫;他想那可怕,豪横而狡黠的胥吏,想那恶魔一样一口就要把他全家吞掉的即将临头的灾难……”

老师对这八句,通过想像,作了形象的解释,又以奔涌着情感的语言扣人心弦,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与之共鸣,对《促织》的鉴赏也深入了。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劳动的特殊手段,其艺术性,感染性,生动性,形象性,特别是情感性,对于成功的语文教学,尤是文学作品的鉴赏培养,尤其重要。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进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题和客体融为一体,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⒈孙炳铨、赵北柯:《中学语文教育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

⒉陈菊先:《语文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二版。

⒊席云玲:《情感与语文教学》载《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9期。

⒋长怀曾:《中学生学习的诀窍》,(1990年12月,内蒙第2次印刷),农业出版社。

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6《新课程标准》解读               2002年

    更多精彩文章

    • 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 文学家和语文教师
    •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的原则
    • 学教和谐 促进教学提高
    • 教育专家刘国正直指语文教学误区
    • 评王莲芬老师《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学
    • 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
    • 讨论式教学-论文
    • 渗透课程理念 引导教学改革——对中考命题改革的一点看法
    • 激活思维 生生对话,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
    • 不可忽视的两用语境成语
    • 浅谈心理调控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 关于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意见
    • 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的说明
    • 关于说课理论的探讨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