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太监下西洋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10-03

明成祖朱棣虽然当上皇帝,心里却并不踏实。太监们从宫殿废墟中背出的尸体,烧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识。南京城里流传着关于惠帝朱允炆去向的种种说法:有的说他逃到寺庙里当了和尚,有的说他藏在民间,有的说他躲进深山,更有的说他远走海外,流亡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亚洲南部与非洲东部的沿海国家和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南洋”。为了查明朱允炆的下落,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不断派出亲信,在天下州郡乡邑明察暗访,还派遣郑和率领规模宏大的船队,蹈海踏波,远巡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周边地带,完成了航海史上“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壮举。郑和的祖先原居西域,后来搬迁到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本姓马。他家世世代代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到麦加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天房克尔白,被尊称为“哈只”(意即“朝圣者”)。有人曾考证出,郑和的37世祖就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郑和生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大将傅友德进军云南,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梁王政权。12 岁的郑和成为明军的俘虏,被阉割后,拨到燕王府邸听用。郑和聪明机敏、吃苦耐劳,得到朱棣的宠信;又在“靖难”战役中立了军功,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内官监是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皇宫24衙门之一,职权范围相当于政府的工部和吏部两个部。
     永乐二年(1404年)的大年初一,郑和在朱棣跟前当差;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给他为姓;于是,穆罕默德的后裔,马哈只的儿子在历史上以“郑和”这个名字为人们所传颂。郑和既笃信伊斯兰教,又接受了佛教的“菩萨戒”,是一名佛教徒。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因此,人们称他为“三宝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他率领的船队由62 艘大船组成;每艘船长44丈、宽18丈;船上的外交、贸易人员及军官、士兵共有27800多人。永乐四年(1406年),郑和的船队到达麻喏八歇国。这个国家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占领军将他们拘捕,杀了170多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急于对麻喏八歇国进行报复。郑和冷静地调查清楚事件的经过,判断这是误杀,而不是挑衅,严令部下不得轻举妄动。西王得知部下杀了大明国的出使人员,十分惊惧惶恐。他派人向郑和请罪。郑和决定采取和平解决问题的方针,奏明明成祖朱棣,由朱棣下诏,一方面谴责了西王军队鲁莽的行径;一方面又表示,只要西王能承担责任,给予赔偿,就不再予以追究。两年以后,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再次到达麻喏八歇国。西王向郑和支付了10000 两黄金的赔偿费。这笔赔偿费由西王使者解送到北京,礼官验收,发现数量不足;报告给明成祖朱棣,并建议将麻喏八歇国的使者抓起来问罪。
     朱棣在处理这件事情时,也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高姿态。他对礼官指示道:“朕对于远方的外国人,只要求他们知道自己的罪过,并不再犯就行了,哪里会去计较他们赔偿费的多少呢!”朱棣接见了使者,表示大明国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从那以后,他或者一年一次,或者隔年一次,专门派遣使者到北京进贡;两国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从爪哇向西航行,如果遇上顺风,八天八夜就可到达旧港。旧港就是今印度尼西亚的巨港,当时是三佛齐国的领土。元末明初,有很多华人飘洋过海,来此定居。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广东潮州人陈祖义犯了法,带领全家逃到旧港。陈祖义为人凶暴。他纠集了一帮海盗,横行海面。三佛齐农业发达,旧港又是一个商贸中心,人称“一年种谷,三年生金”;自从海盗为患,商业萎缩,与中国的正常往来也受到阻碍。郑和到达旧港后,派人到陈祖义处,责令他改邪归正。陈祖义见郑和船队声势浩大,不敢冒犯,假装向郑和认罪请降,暗地里却定下了偷袭郑和船队的计划。这个计划被旧港的华人施进卿知道了。施进卿立即报告给郑和。郑和马上布置船队官兵,作好应战准备。陈祖义偷袭的船队一到,就陷入了郑和船队的包围圈。经过一番激战,10艘海盗船被烧,7艘海盗船被俘,7000余名海盗被歼。陈祖义被活捉,后又被押送到北京处死。施进卿被明成祖朱棣封为旧港宣慰使。在“西洋”一带,暹罗是一个强国。
     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暹罗有一种恃强凌弱的霸道作风。占城国派使者到北京进贡,回国途中,所乘船只被飓风吹送到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彭亨当时是暹罗的辖地。暹罗王将占城使者扣留,不准其回国。暹罗王还派兵到邻近的苏门答剌、满剌加两国,将明朝赐送给两国国王的印诰抢走。明成祖朱棣得知这些情况后,责成郑和在下西洋途中相机处理。永乐六年(1408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途经暹罗,向暹罗王宣读了朱棣的诏敕。在诏敕中,朱棣斥责了暹罗王的霸道行为,敦促他马上放还占城使者,将印诰归还给苏门答剌、满剌加,告诫他“从今以后,要遵奉天意、讲道理、管理好自己的国家,同邻国和睦相处,这样才能与各国共享太平之福。”暹罗王自知理亏,向郑和保证照敕办理,又派使者到北京进贡,向朱棣表示谢罪。此后,这一地区长久保持了和平与安宁。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为了感谢明朝主持正义公道的行为,趁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之便,亲自率领了一个540多人的使团,随同郑和的船队,到北京朝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到过锡兰山。锡兰山的国王亚烈苦奈儿对明朝的使团态度傲慢。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不计前嫌,又去访问锡兰山。亚烈苦奈儿假意予以接待,将郑和一行骗到国都。亚烈苦奈儿的儿子纳颜出面向郑和索要金银宝物。郑和拒绝了纳颜的非份要求。亚烈苦奈儿恼羞成怒,一面将郑和一行困在城中,一面点起50000名番兵,前往劫击郑和的船队。
     郑和率领随从冲出城外,发现归路已被砍伐下来的树木阻塞。郑和向随从官兵分析了形势:“贼人的大兵已去袭击我们的船队,都城里面必然空虚。他们以为我们是‘客军’,一定孤立无援,胆小怕事,不会有什么作为。我们如果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一定能夺得胜利!”他派人抄小路赶回船队,向留守船队的官兵传达命令:尽死力抵挡住来袭的番兵。他亲自带领2000名随从官兵,转回头来,向锡兰山国的都城发动攻击。这“都城”其实不过是一圈土城,在明军的凌厉攻势下,用不了多久,就被攻破。明军活捉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头目。袭击船队没得手的番兵,得知国王被擒,急忙返回,包围了郑和的部队。这些番兵也是乌合之众,被由城中冲出的明军顷刻间打得兵败如山倒,作鸟兽散。郑和将亚烈苦奈儿一行押送回北京,向明成祖朱棣献俘。朱棣原谅了这个鲁莽而又愚蠢的国王,将其释放,命令礼部官员在一同被俘的头目中挑选出一个开通贤明的人,立为锡兰山的新国王,送回国去,恢复国家的正常秩序。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寻访明惠帝朱允炆的下落,好让明成祖朱棣安心当皇帝。这七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架起了横跨南亚、东非的友谊之桥,促进了中国及亚、非有关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七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表现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头号强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也表现了儒家传统文化精神指导下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的美好风范。

    更多精彩文章

    • 太监娶妻奥秘何在?
    •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是什么?
    • 郑和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及主要地方
    • 南宋真假公主之谜
    • 古希腊罗马羊皮纸典籍是如何保存和流传下来的?
    • 清初“太后下嫁”是否确有其事?
    • 耶稣诞生的传说
    • 永泰公主之死与武则天有关吗?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